閆羽:“師從”體壇 追逐時代
最近被約到要給《體壇周報》30周年寫點什么,突然間就想起了一個問題:“我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看這份報紙的?”答案想了很久也想不起來,大概就是高中到大學這段時間吧。只記得二十多年前高中時住校,報紙那是買不起的,只能在學校的報欄里看看。體育報紙是我最喜歡的,就算負責那里的校工幾天不換,我也能每篇都通讀一遍之后,再把感興趣的內容反復琢磨琢磨。在那個時候報欄里的體育報紙倒不一定是《體壇周報》,但《體壇周報》必然是最耐看的,幾乎所有版面都很吸引人。說起來也奇怪,那時候我更接近于籃球迷的角色,對于現在工作更多接觸的足球,我好像只關心中國國家隊和四川全興。
與我的同齡或者更小一些的朋友們,相信都經歷過相似的大學生活:一寢室的男生同買一份《體壇周報》,然后每人一張輪換著傳閱。一般來說,跑腿的人可以先選自己感興趣的版面,而要是有人弄丟了自己的那部分,那他多半會遭到室友的“痛扁”。
和那些分看《體壇周報》的室友所不同的是,我在大學畢業后就進入了體育媒體這個行業。當時并不是在體壇,不過也和體壇有些關系,是一位在體壇傳媒任職的師兄幫我做了引薦。那時候我很多東西需要從頭學,而學習的榜樣就是《體壇周報》。類似的人物、球隊、故事,我在做完稿子的第二天,會買份《體壇周報》來比對一下,看看能從更嚴謹專業的老師們那里瞄到些什么不同,是不是有我漏掉的細節,有我沒有看到高度,也算是對自己的提升。
后來因為機緣巧合,我成了《體壇周報》的特約記者,又因為一些私人原因,和體壇的合作一度斷斷續續。這期間整個世界變化了很多。以前遍布街頭巷尾的報攤報亭越來越難看到,年輕一代也不像他們的前輩們喜歡拿一張紙放在眼前,更喜歡手里捧著手機。
時代變了,不過體壇還是留有當年的一些感覺,當各種胡編亂造的段子假新聞充斥網絡之時,我還是喜歡體壇嚴謹的作風。當然體壇也在努力追趕著這個時代,所以才有了我現在供職的體壇+。作為一款新聞類的APP,體壇+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它的青春活力也讓我感同身受。世界杯期間,和眾多85后、90后同事們戰斗在一起,讓我這個隱藏在其中的70后也多了一分年輕的感覺。小伙子、小姑娘們不僅戰斗力強還多才多藝,我得和他們共同進步,才能不被拋在后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