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旭:圓夢體壇 從情懷到“體壇精神”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user_default.jpg)
“師傅,《體壇周報》來了沒有?”
這是2010年前后,北京豐臺一所高中的圍欄處,每周二中午都會出現的對話。由于學校午間總是緊鎖大門,幾個小伙子只能隔著鐵柵欄“叫買”雜志。如果雜志到了,報亭的主人韓大叔就會拿出一兩本,遞給他上幼兒園的女兒,來到小巷對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當時的老韓可能不會想到,在將近十年過去后,其中的一個小伙子成為了體壇的一員。
十年前的中學生好買雜志。作為球迷的我與幾位好友,便奮不顧身地跳入體育類報刊的海洋中。初一第一次見識“校圖書館閱覽室”,每天中午沒吃飽就匆匆趕去,以搶到一摞裝訂成冊的《足周》過刊,一中午能瀏覽十好幾期。剛有零花錢的那段時間,每期《足周》都在我的購買清單上,至于買《足球》報還是《體壇周報》,則需要在周一對比他們的頭版,看哪個順眼就買一周。初中三年,這個習慣就斷過一次:2008年喜歡的女生過生日,最終決定“忍痛割愛”,省下錢給女生買了一個近半人高的玩具熊,最終獲得了美人——一個月的占有權。
上了高中,老韓的報亭就成了我們的新據點。雖然也是北京城區,但相比東西城而言,豐臺區報刊的上攤速度還是偏慢。《體壇周報》倒是能在早上買到,《足球周刊》往往就要等到中午。彼時門戶網站火爆,紙媒已有衰退征兆,但至少我們的習慣沒丟。學校里面至少三批——每個年級一批定期“叫買”的學生球迷,讓老韓不得不增加體育類報刊的訂購量。2009年11月3日《足球周刊》在北京地區推出特別版封面,埃米爾·馬丁內斯咧著大嘴慶祝,下面配上“國安是冠軍”四個大字。那天的老韓忙得不可開交,多次跑到別的報亭“截胡”。光是熟識的同年級的朋友,就有不下10人從老韓手上買到了這期雜志。
但故事很快便畫上休止符。隨著離開家鄉讀大學,定期閱讀的日子便過去了。隨著報刊價格上漲,和受地域因素影響,周一的《體壇》周二才到,周二的《足周》周四才到,我一度與這些報刊漸行漸遠。宿舍墻上的球星海報,也不再似家中臥室那般繁復。這期間,各款體育類App的紛紛上線,終于讓人感到時過境遷,直到2016年初,體壇在移動端迎頭趕上,時逢畢業的我有幸進入“體壇+”實習。這一年多以來,我新媒體,運營和編輯都做過。然而對于一個22歲的毛頭小子而言,能與少時敬仰的前輩、專家在一起工作,本身就已是一種恩賜。
2016年10月,《足球周刊》上第一次有了我的作品。臨近中午去報社的路上,正趕上新雜志在老韓的報亭上攤。他的女兒已上了初中,報亭只留他一人打理。老韓看球不多,西甲只認識皇馬巴薩。但得知文章出自我手,還是認真地讀了起來,臉上滿是驕傲的神情?!澳俣噙M兩本唄,等學校放學了,給學弟們吹吹牛?!蔽蚁蚶享n提議。可惜他回復說:“我倒是也想呢。但你們一畢業,《體壇》和《足周》突然就不好賣了?!?/p>
作為最后一代“批量化”擁有體壇情懷的年輕人中的一員,能夠加入這個團隊,就是兒時夢想的實現。通過與前輩的接觸,“體壇精神”更加深刻地植入我的工作中。作為我曾經的偶像,現在的領導和導師,駱明老師所說的“匠人”精神也影響著我,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原始”地認真對待這份工作。
來到體壇一年多,我也進一步發現了自己在知識儲備、工作能力上的全面不足。自學西語,前往西班牙留學并駐站,成了我踏進人生新階段的重要選擇。體壇是我的青春,也勢必將影響我的整個人生。“我看到你,就想起十年前的自己?!甭皆隈R德里街頭,武一帆老師對我說。我算是他最早的忠實讀者中之一,現在他是我的良師,益友和拍檔。就在不久前,某同行在我文章下的評論讓我幾近落淚:“我看到帆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