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體壇周報的那些事

讀者 子竹08-22 11:23 體壇+原創

   我與體壇周報的淵源大概是從我上高二時開始的,距今大概有十五六年的時間了。本人是一名標準“八零后”,生長在遼寧省沈陽市,一個體育氛圍相當濃厚的城市,從小就我和小伙伴們踢足球,打籃球,水平一般,但就是喜歡。自然而然也十分關注各類體育新聞和比賽直播。上高中以后,課業開始繁重,也沒時間看電視了,于是 體壇周報走進了我生活。那時候每周一、三、五,我都會在午休時買一份體壇周報,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起傳閱,基本都是男同學,女同學只關心有沒有貝克漢姆的照片。一般上課時也不敢看,因為老師看得緊,只能在課間休息和自習課看,真的是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的一絲慰藉。02年世界杯小組賽中國隊順利出線,是我們高中最值得紀念回憶之一,那時我和同學們都是一群小屁孩,肯定沒錢買票進場為中國隊加油,但我們還是傻乎乎的跟著游行隊伍一路從沈陽五里河體育場走到了市政府。

  轉眼間上了大學,隨著網絡的普及,大學生都配上了電腦。上網瀏覽體育新聞漸漸成為了我的習慣。有時偶爾路過書報攤是才會想起去買一份體壇周報。感覺體壇周報內容質量始終都在全國體育類報紙中出類拔萃的,許多文章和專題欄目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姚明為代表的移動的長城闖蕩nba時,體壇周報長期派專人駐美為廣大中國球迷做了最詳盡的獨家報道。對奧運會、世界杯、歐洲杯這些重大賽事體壇也派出專業的報道團隊進行全方位的報道。

上班以后,我在省內離我家不遠的小城市工作,每周五我都要坐長途汽車回家,體壇周報又成了我在長途客車上排解寂寞的伙伴,兩個小時路程正好讀完一份報紙。再后來工作開始繁忙,姚明的退役,遼寧足球的沒落,使我也不像以前那么關注體育新聞了。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瀏覽體育新聞變得越來越容易,體壇周報也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直到許多年后有一天,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文章中發現了體壇周報的微信公眾號,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內容依然專業,老道,觀點依然獨到、犀利。感覺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沖擊,絲毫沒有降低體壇周報對內容的追求,現在看主流新聞app上的體育新聞,感覺大家只是追求速度和流量,各種標題黨靠題目吸引讀者點擊,進去一看,內容往往南轅北轍。十篇文章里五篇可以挑出錯別字,更不要說深入的分析與思考了,可能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就是人們根本沒時間思考,總有大量的信息從各種渠道涌入你的大腦。多么希望現在的網絡媒體有時候能放慢一點的速度,重視一下內容,提升一些品質,就像以前看紙質版的體壇周報,不是天天都出,但總是覺得值得一看。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