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體壇而立仍在壯年 愿采編人不忘“堅守”

李森08-28 11:37 體壇+原創

時光如梭,轉眼間體壇已到了而立之年并開始進入壯年期。也正是編輯部的這次約稿,頓時把人的目光和思路又重新拉回到了過去30年所走過的歷程中。

在此期間,作為中途加入這支隊伍的我,也跟隨報社的一批領導和同事們,工作中一起體驗過從高潮到低潮的起伏,也一起經歷過從滿腔熱忱的投入到冷靜思考的變遷。但不管怎么說,當慶祝體壇30周年誕辰的時候,我想說我對這家報社的感情依然如故;對于職業上的“堅守”也同樣態度鮮明。因為自打進入媒體這個行業后,就已經不自覺的把自己的追求和體壇捆綁在了一起;也因為我依然感悟到在我們中國,在體育報道,宣傳和產業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潛力可發掘和有所利用。 

記得剛進入體壇的初級和中級階段,我曾有過一些出差的機會。于是在行囊中,就免不了帶上不同類型的書籍。其中就包括三毛的游記。在反復閱讀之后,我不僅被三毛流暢,樸實的文風所吸引,更重要的是她的小說之所以非常暢銷,讓我悟出了其中的一個道理。那就是任何作品的成功并被人接受,都離不開大環境的烘托。由于三毛作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問世,正有著亞洲5小龍經濟騰飛的背景。生活開始好轉的人們,也試圖通過旅游來體會三毛筆下所描述的北非和拉斯帕爾馬斯的迤邐風光,也夢想著自己在旅途中能邂逅一位像荷西那樣長著大胡子的帥小伙。

而同樣的的道理,當中國和世界正在掀起一波又一波足球熱的時候,本身就為我們體育記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施展手腳的舞臺。以我個人的情況舉例,盡管寫足球已經有數年歷史了,但最怕的依然是“因故”而暫離西班牙的足球。少則幾天多則幾周,回來后都會產生“脫課”的感覺。

因為聯賽中每天都會有新鮮的事物出現,因為足球中每天都有可學的東西。只不過隨著足球熱的掀起,“入門”的球迷的人數遞增,以及因他們的品味日益提高而也想參與討論足球的時候,會給我們這些足球“傳教士”們平添不小的壓力。畢竟光報道何時有什么賽事,賽事后又由哪個球隊捧杯等一類平面消息,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好奇”的要求了。

早在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業內就出現了一種“辦報難”的說法。這當然是不爭的事實。畢竟網路信息的全面性和快速化,給平面和網路媒體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也給同類型的媒體間帶來了更大的競爭。但假如我們仔細觀察或保持自信的話就不難發現,盡管所有體育媒體都面臨同樣的窘境,但體壇仍占有著“哪怕是一丁點的優勢”,那就是我們在“專業”的報道方面,比其他同行早走了幾年或十幾年的時間。

就拿剛過去的2018年世界杯舉例,雖然不少“新”媒體因此而應運而生,他們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追蹤賽事的報道和體現現場感,但對足球的剖析,對重要比賽的解讀卻遠比不上體壇和體壇app的質量了。畢竟對于報道的深度,對于足球的理解,是需要作者有一段相當時間的知識沉淀,而不是光憑對球隊,球星的名氣有所了解就能應付得了的。    

有趣的是, 也就在世界杯進行期間,我的電腦卻不爭氣的出了故障。在向馬德里的華人電訊商店求助的時候,竟發現那里的年輕店員們也都一個個通過手機在玩“中國式”的賭球(西班牙在世界杯的足球彩票不一樣)。在感嘆世界杯“流毒甚廣”的同時,也讓我隱約看到了“足球將逐漸融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生活中”的未來趨勢。畢竟賭球不過是引導人們逐漸參與足球運動的一個引子和“誘餌”,隨著他們享受到足球的無限樂趣(不管是指踢足球還是看足球),也隨著對足球勝負上變幻無常的理解,相信在今后幾屆的世界杯,歐洲杯過后,熱愛足球的人會比賭足球的人更多,像我們這些搞采編的人們也就理應對“堅守職業”的前景保持樂觀。

堅守并非是保守的同義詞,因為我們在堅守的原則下也會不斷地完善“工事”;堅守是一種信仰,盡管有人說現代人的生活快節奏,使他們的讀報只看標題而不會問津內容,但不急功近利的我們依然堅信,要把中國的足球搞上去就必須提高全民的足球意識,要提高全民的足球意識就需要體育記者們以報道的形式來逐步完成“滲透”。于是在迎接體壇30周年大慶的日子里,讓已經進入壯年的體壇人攜起手齊聲大喊:“只要我們加油,體壇的旗幟永不倒”!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