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華調離體育總局 “姚明模式”在足球行得通嗎?

洪流09-04 10:00 體壇+原創

體壇+特約記者洪流報道

今天,蔡振華被調離體育總局系統。2010年9月,蔡振華開始分管足球;2014年1月22日,蔡振華當選為中國足協主席,正式開啟了中國足球的“蔡時代”,中國足球的改革之路從此留下了蔡振華的足跡,中國足球幾經沉浮,既有沖擊世界杯的苦澀失敗,也有俱樂部領域恒大五年兩奪亞冠的優異成績,至此告一段落。
       相比之下,中國籃球的改革相對有條不紊,亞運會三大球“收復失地”成為了其中廣為人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其中,中國男籃用一場解氣的勝利拿下伊朗重回亞洲之巔,被更多球迷銘記和傳頌。更讓人激動的是,拿下亞運冠軍的男籃僅僅以半主力出戰,這還要拜籃協主席姚明的“雙國家隊”方案所賜。

根據“姚明模式”,男籃被分為了藍隊和紅隊,藍隊由杜鋒執掌,紅隊則由李楠帶隊,兩支隊伍分別出戰不同賽事。此前的亞錦賽,男籃派出藍隊參賽,最終拿下第五名;此次亞運會,出征的換成了紅隊,他們順利奪冠。兩支隊伍在奧運會前合并,根據成績,李楠基本確定將成為奧運男籃的主教練。在分析人士看來,男籃的雙國家隊制鼓勵了隊內的良性競爭,也擴大了教練員的選材范圍,比如這屆亞運會上橫空出世的阿不都沙拉木,在新疆隊都并不是鐵打的主力。“雙國家隊”制的實行,給男籃帶來了嶄新的活力,的確是他們在本屆亞運會奪冠的重要因素。

那么,男籃的“姚明模式”在男足上能行得通嗎?是不是采取了雙國家隊制,男足就能突破成績的瓶頸,實現久違的突破呢?恐怕這并不是核心因素。

“雙國家隊”并非新鮮事物

翻看足籃球歷史,雙國家隊制都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從它悠久的歷史演變來看,這項舉措本身更多的是為了化解球員比賽不足的問題。建國之后,為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奧運會和新興力量運動會,國家體委在1952年成立了籃球一隊和二隊,當時就以“體訓班紅隊”和“體訓班藍隊”為名。藍隊的目的是給紅隊補充人才,兩隊多次進行內部的熱身比賽,也會在與友好國家的友誼賽中輪流出戰。1960年,國家體委再次組建“聯一隊”、“聯二隊”,兩支隊伍組隊目的是參加首屆社會主義公安體育組織男籃賽,最終在雙國家隊備戰體制下,中國隊拿到了一個冠軍、一個季軍。

與此同時,足球領域也在同時實行了雙國家隊制。同樣為了備戰奧運會,1955年國家體委將留洋匈牙利的30多名足球運動員分成“紅隊”與“白隊”,紅隊留北京,白隊駐天津,兩隊幾乎集中了全國最精華的足球才俊。相比籃球的紅藍隊之間還有球員交流,足球的紅白隊陣容更加穩定,紅隊代表北京多次奪得全國足球聯賽的冠軍,還曾經在友誼賽中1比1逼平雅辛領銜的蘇聯隊;白隊則在1960年拿下了史上的首個國內聯賽雙料冠軍。

中國體育歷史上的最著名“國家二隊”,說起來還是一支足球隊。1986年12月,中國足協主席年維泗下令組建國家一、二隊,一隊由高豐文率領,二隊主帥則是徐根寶。那支國家二隊的成員主要是各地方足球隊的二隊、青年隊的年輕球員,球隊征戰當時的全國甲級聯賽。在少帥徐根寶的帶領下,被一致認為有降級風險的國家二隊第二年就力壓“十冠王”遼寧隊奪得聯賽冠軍。在1990年亞運會,高豐文執掌國家二隊人員為主的亞運代表隊,八強戰被泰國淘汰。這支國家二隊也就暫時告一段落。

此后,國際奧組委規定23歲以下球員才有征戰奧運會的資格,“國家二隊”也就隨之被國奧隊取代。不過,國足仍多次采取雙國家隊制應對各項比賽。霍頓時期,由于他同時負責國家隊和國奧隊,他手下的國奧隊一度以“國家二隊”的名義存在。朱廣滬時期國足組織過多次飛行集訓,入選球員與國足球員不重疊,不過并未冠以“國家二隊”名稱。高洪波時期,曾經為友誼賽賽程沖突而組織過一支“國家二隊”,在國際比賽日期間奔赴哥斯達黎加打熱身比賽。

“雙國家隊”制目前并無必要

不過真正將雙國家隊制擺上桌面的是現任國足主帥里皮和他的團隊。2017年4月接受采訪時,國足領隊兼助理教練李鐵透露:里皮在執教過程中發現,中國隊目前面臨比較嚴重的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為了確保國家隊人才供給的充足,國足主教練里皮已經向中國足協提出了組建國家二隊的計劃,國家二隊主要面向那些暫時達不到國腳標準,但具備很大潛力的球員。

李鐵當時介紹,所謂國家二隊是為了與國家隊形成銜接,能在國家隊和U22隊間的年齡結構斷層上,再組建一支隊伍,時刻為國家隊補充新鮮血液;這樣會有助于國足發展,同時就形成了“大國家隊”體系。國家二隊組建方式是動態的,球員們不會參加重要比賽,但在小周期內會保持一定訓練,參加一些邀請賽。當年5月2日,里皮公布了第一期國家二隊的名單,球員主要以95年齡段為主,也點綴了一些聯賽表現出色的球員;在經過此番考察后,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在去年年底的東亞杯上得到重用,國足也就此完成了更新換代。

而U23國足在剛剛結束的亞運會出局后,里皮希望再次組建國家二隊。而且,之前盛傳國家二隊很可能繼80年代后第二次參加聯賽的比賽,換句話說,明年開始里皮團隊很可能帶著年輕人單組一隊打中超。

但這樣的舉措其實疑問不小。考慮到希丁克剛剛成為U21國家隊的主教練,實際上就是為了東京奧運會而來,國家二隊是否還應該存在,成了一個不小的問題。如果真的以韋世豪、姚均晟、高準翼這些95年齡段的球員為主體,下賽季這些24歲的球員相當于是在U23新政資格失去之后,直接被從俱樂部中拿出來放到一支球隊里,這樣對他們的俱樂部生涯是個重大打擊;另一方面,打聯賽的國家隊不僅會增加賽程上的麻煩,也會讓各俱樂部在準備比賽時遇到困擾,還可能因人員征調問題和俱樂部發生沖突。

誰能擔任國家二隊的主帥,這同樣是個問題。在亞運會上,馬達洛尼顯示出了作為主教練的保守和遲鈍,球隊在落后的情況下毫無調整意愿,被連打三球才如夢方醒。如果馬達洛尼繼續成為國家二隊的主教練,這樣的球隊究竟是鍛煉球員還是耽誤球員實在是不好說。也許里皮團隊里只有里皮本人才具備提高國家二隊球員的水平,但他明年有亞洲杯和世預賽,顯然也分身乏術。

足球學習“姚明模式”,關鍵在內行人管內行事

綜上可見,雙國家隊制在當今的國足并沒有值得復制的必要,這一方面是因為復制這一政策給俱樂部帶來諸多不便,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里皮團隊無人能夠擔任合格的國家二隊主帥。至于與二隊建制配套的“國家隊打聯賽”,更像是個難以落地的幻想。

那為什么姚明在籃球界搞雙國家隊制就能成功?看起來這并不僅僅是因為模式得當。而足球界如果真想從姚明那里學到些什么,也同樣不應該學模式,而應該看看實質與核心。

姚明的雙國家隊制,并沒有伴隨著U23新政、國家隊打聯賽這樣的非職業舉動;更進一步地說,籃球在奧運會上根本就沒有年齡限制,姚明對聯賽的態度也從來都是鼓勵商業化、鼓勵自由競爭的。相較而言,足協對于中超近幾年采取了諸多捆綁手段,從“外援新政”、U23新政、轉會調節費到限薪令,每一步都是通過行政力量壓制聯賽的商業化與自由競爭。在這個基礎問題上,足協的舉動已經和姚明的舉動南轅北轍,基礎不同還要照搬國家隊體制,帶來的結果很難相同。

另一方面,姚明在雙國家隊制背后有著一套完整的國字號建隊思路,而這在足協這里同樣顯得并不清晰。不論是李楠還是杜鋒,背后都有經驗豐富的外教壓陣,甚至在本屆亞運會上,李楠的許多具體戰術都有外籍助教的出謀劃策;而在足球這邊,且不說足協在歷年選帥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和錯誤,就算是主帥順利上任,得到的支持也是無力的、短暫的。就拿里皮團隊來說,輸掉了家門口的中國杯之后,“銀狐”在世預賽上積累的人氣仿佛蕩然無存,再加上高薪屢受質疑,從這個側面不難看出,國足一直以來對教練的懷疑態度已經帶來了一定的惡果。

在這樣的現狀下,如果說足協或者更高層需要從“姚明模式”那里學到什么東西,不妨去學習一下“內行人管內行事”的核心。姚明浸淫職業籃球多年,對NBA一直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所以他管籃協有充分的改革動力,也有明確的改革方案。中國足球的專業人士呢?其實也不少,可他們都在體制外扮演著名宿的角色,積累下的理解根本不能被足協所用。目前足協的領導班子里,來自體育總局的管理人員、來自地方足協的管理人員以及足協的中層骨干、俱樂部投資人一應俱全,但前職業球員只有孫雯一位,就算加上后來的孫繼海、邵佳一,這樣的班子也談不上“內行”和“核心”,也很難完成姚明式的全面改革。

簡單說來,想要學習姚明模式,中國足球需要的不是學習姚明采用的雙國家隊制,而是找到自己的“姚明”。對于外行人來說,懂得放手比樣樣都抓效果更好,讓給內行人來做又比簡單放手來的更好。而中國足球的問題核心,就在于有沒有智慧放手,有沒有勇氣將改革主導權讓給足球界的“姚明”。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