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資穎獎金破百萬仍不如王薔 羽壇勞模難有高回報

明君10-09 16:40 體壇+原創

體壇+特約記者明君報道

世界羽聯臺北賽只是超級300級別,對于戴資穎卻意義非凡,收獲3.75萬美元冠軍獎金的同時,生涯總獎金達到102萬5205美元,成為史上首位躋身到“百萬俱樂部”的女單選手。打拼多年終成“百萬寶貝”,這也是羽壇高手辛苦付出難有完美回報的寫照。

戴資穎早在2009年斬獲大獎賽桂冠,也是一位在羽壇馳騁十年的老將。除了“工齡”不短,小戴最近兩個賽季吸金有道,今年拿到包括全英在內的5個巡回賽冠軍,然而縱然是辛勤耕耘又武藝高強的小戴,也不過剛突破百萬獎金大關,這是小戴的榮耀還是整個羽壇的悲哀?

拿網壇球員收入當標尺,羽壇球星確實是操了勞模的心、賺的是白菜價。看看2018賽季WTA獎金榜,哈勒普以627萬美元居首,同樣是世界第一,小戴打十個年頭還不及哈勒普單賽季賺的1/6多。中國金花王薔世界排名第24,2018年也拿到123萬美元獎金,照樣秒殺小戴的生涯獎金。拿網壇選手收入當參照,畢竟世界羽聯今年改革賽制,將比賽分為六個級別,更強制要求排名前15選手每年至少參加12站巡回賽,不難看出,羽聯是希望借鑒網球運動成功經驗,尋求羽球運動積極發展,用主席拉爾森的話說,都是為了增加球員收入。

用心固然良苦,頂尖球星也確實頻頻打卡報到,但事實證明這次改革非但沒雙贏,反而是兩敗俱傷的局面。林丹、李宗偉、阿塞爾森、奧原希望等天王天后紛紛不買賬,原因再簡單不過,馬不停蹄的參賽強度讓他們苦不堪言,最關鍵的是,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世界羽聯的改革費力不討好就在情理之中了。

拿小戴為例,拿到中國臺北、印尼超級1000賽、印尼大師賽、全英和馬來西亞公開賽冠軍,但這五個冠軍給她帶來的收入是37500、87500、26250、70000、49000美元,在馬來西亞大師賽屈居亞軍進賬13300美元,合計283550美元。打了6站巡回賽、奪得5冠1亞總收入還不到30萬,而王薔在中網打進四強就拿到372400美元,打了5場比賽就完爆小戴6站巡回賽的獎金收入。

所以說,小戴生涯破百萬美元獎金與她本賽季打得多、贏得多不無關系,但羽壇吸金王忙活一整年還不如WTA皇冠賽四強獎金,這樣的現狀并沒有根本性改變,羽壇球員的高付出仍舊未得到高回報,因此羽聯的改革不招球星待見就不足為奇了。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