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國足集訓隊訓練營:第一期,先培養凝聚力
![](https://resource.ttplus.cn/editor/headphoto/523b81ac-2244-4f7b-96f8-b7563f77fe00.jpg)
體壇周報記者王曉瑞北京報道
這個人是誰?他叫什么名字?他是哪家俱樂部的?過去幾天,守候在北京體育大學國家訓練基地A座的球迷們,相互打聽而猜想。別說是球迷,就連蹲點前來報道的記者們,也分不清一位又一位小青年是為何人。從10月8日開始,當一批23歲-25歲的年輕人來到北體大,穿上國足隊服,很守規矩地漫步于校園內,步入的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國家男子足球集訓隊訓練營。
這不是體育界過去很流行的深入校園活動,而是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沖擊2022的一支國足后備軍。在北體大,他們成為最受矚目的一群人。早晨空腹采血、身高體能檢測、最大攝氧量測試、心理問卷調查……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會有一到兩名學校專業老師陪同,“這些球員挺聽話的,但也夠讓人陌生的,我真叫不出幾個名字。”一些室外訓練和拓展項目,還會引來好多學生圍觀,“快來看,這是國家足球隊的。”
日常安排是緊湊的,但沒有想象中那么“魔鬼”。第一天,清晨6時天還未亮,便要扛著睡意起床。一小群人是幸運的,他們能到體育場跑一跑、跳一跳。“去泰安前,真的不會動球嗎?”集結日當晚,有球員天真無邪地發問道。在這方面,集訓隊沒給隊員做出硬性規定。但保持體重不漲,是大多數人都會在意的。
于是,每天下午的拓展練習,便是很受球員們歡迎。特別是穿越電網,你一言、我一語,商討如何保證整個團隊集體過關。“這一項所考驗的,不只是穿越技巧、相互協作,還有你們作為一個團隊,是否有著資源分配、資源運用的能力。到底誰先過去?誰先用好大網格、小網格?這些計劃,是需要事先思考一番的。”負責人牛志培有時會特別嚴厲,但他的每一次講解都很耐心,“這就是我們訓練這項內容的目的。”
培養團隊凝聚力和合作精神,這是除了機能測試,隊員們感受到最深刻內容。”一位隊員笑著同記者表示,他很理解集訓隊安排這些環節的初衷,“說到底,我們還是集體運動,得有集體主義觀念……”
8日晚上,集訓隊全體開了見面會。主教練沈祥福、副領隊林樂豐和楊晨都在隊員面前,一一正式亮相。還有一些講話聽起來“意義重大”,這讓很多隊員感覺到重任在肩。過了一會兒,一些人被抽到心理測試,主要做些心理問卷調查。多年以來,中國球員每到國際大賽,經常會因背上心理包袱而發揮欠佳。發放心理問卷調查,這意味著,首先還要從細節入手。
10日這一天,53名隊員集體得到“優待”。“去看電影啦!”放映的是一部韓國片,名為《鳴梁海戰》。這是講述朝鮮名將李舜臣率領12搜軍艦,以弱勝強擊退日本水師的傳奇。有些隊員其實也曾看過,但以一支球隊集體50多人共賞,這還是頭一回。幸運的是,集訓隊這次沒要求隊員們寫觀后感,讓很多人松了口氣,“幸虧沒安排啊,這要是寫字,真是太傷腦筋了。”
十月的北京,天暗得很快,吃過晚飯以后,夜幕就已悄然降臨。如果不參加心理問卷調查,隊員們會利用飯后時間,到超市買點東西;還有個別已經當爹,或是完成訂婚者,會把難得的空閑時間,分享給手機屏幕另一頭的家人。訓練營不要求上繳手機,也沒命令必須11點前熄燈,但會挨個查房計數。偶爾也會有熟人來電,詢問吃得如何、睡得可好。經歷是特殊的,每個人心中都在探尋明天會是怎樣。
今明兩天(10月12日和13日),集訓隊就將分批奔赴泰安,等待他們的是軍訓。這可能會很枯燥,恐怕會徹底脫離足球數周,“估計會瘦了吧,也可能會黑了吧?”還有人暢想是否真的會登頂泰山,或是在湖邊修煉體能。但不管怎樣,北體大的4日“校園生活”,正在接近告一段落。從北京到泰安,要邁出很多步才能到,但這只是集訓隊計劃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