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之后,世間再無棋之大俠

謝銳11-02 09:31

記者謝銳報道

10月30日,金庸先生辭世,他不僅是一位武俠小說大家,而且還是一位圍棋“大俠”。在他之后,世間再無棋俠。

金庸寫的是武俠故事,傳承的卻是中華文化。讀他的書,在字里行間感悟中國人的俠義、道義情懷的同時,還能欣賞到中國文字之美。過去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現在則是“凡有中國人處,就有金庸小說”。

金庸是唯一的,出生于書香門第,滿腹詩華;親身經歷家國別恨,身世飄零雨打,對家國興衰看得非同尋常的痛徹;輾轉流離于世紀嬗變、風云變幻的港島,世事的艱難、感情的折磨,都已融入他的血肉。所以,筆下才會有千山萬壑、俠義情懷以及刻骨銘心的愛恨離愁。百年來金庸只有一個,不會再有后來者。

喜歡下圍棋的金庸恨不能將喜歡的主角都寫成棋迷,《書劍恩仇錄》陳家洛,《碧血劍》木桑道長,《天龍八部》段譽、段延慶、黃眉僧,《笑傲江湖》黑白子,《倚天屠龍記》何足道等都是棋中高手,陳家洛、黑白子甚至用棋子做暗器。

《書劍恩仇錄》中有一段,“閻世章一不做,二不休,三把飛錐剛脫手,緊接著又是三把連珠擲出,這時霍青桐雙眼向天,不見大難已然臨身。旁視眾人盡皆驚怒,齊齊搶出。霍青桐剛挺腰立起,只聽得叮、叮、叮三聲,三柄飛錐被暗器打落地下,跌在腳邊,若非有人相救,三把飛錐已盡數打中自己要害,她嚇出一身冷汗,忙拔劍在手。”

打落飛錐的正是三顆棋子,棋子個頭小,陳家洛后發先至,比身旁的趙半山還快了一步,打落了分量數倍于棋子的飛錐。其功力之高,已至華山論劍行列。

金庸將圍棋、人生、愛恨不露痕跡地融和一起,淡淡然地道出人世真經。在《天龍八部》中,無崖子在大理“無量玉洞”中自創“珍瓏棋局”,天下弈道高手云集于此,都因被世俗功利困擾,即使棋藝再高,也解不開這一盤超級死活困局,最后卻由心智純凈、不通棋藝的虛竹誤打誤撞解開。大道至簡,既像是開個玩笑,卻也是真理。

這跟《射雕英雄傳》中天生愚鈍、但心性善良的郭靖最終成為天下大高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金庸雖為一介書生,但與詞人黃霑一樣,在那個俠義古風尚存、人性才華橫溢的時代,揮灑恣意汪洋之時,愛恨情愁真性情亦曠達不羈。那真是一個動蕩的江湖年代,但同時也是一個豪放的真我時代。不似今日,人人皆由水泥森林造就,冠冕堂皇,卻一個模子一般,縱然才華依舊,但真性情早已泯滅。

金庸不止拜過一個圍棋師傅,導致輩分有點亂,但拜師時他可是性情流露,非要行跪拜大禮。比他年輕28歲的聶衛平九段受之不起,眾人也看不過去,遂力勸金庸深鞠躬取代之。

在金庸家里,陳祖德、羅建文、聶衛平想住就住,想住多久就多久,各種美食悉心照顧;談棋論道,隨意而為。與沈君山、林海峰、聶衛平一起創辦炎黃杯,新疆、云南、貴州、陜西,只要能去,就一定身體力行。這樣的大家,與其說是文人,還不如說是大俠。俠既在他的筆下,也在他的心中,而今遠去,從此再無棋俠。

金庸  /   棋俠  /   聶衛平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