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訓是中國足球發展和振興的戰略基石

新華社12-21 16:23 體壇+原創

新華社記者肖世堯、公兵

“青訓是足球發展和振興的戰略基石。”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中國足協黨委書記杜兆才20日在上海舉行的2018年中國足球協會職業聯賽總結大會上表示。

在大會發布的財務政策和職業聯賽的各類規程中,青訓工作得到了格外的重視。根據2019賽季職業聯賽相關準入規則,俱樂部青訓將成為準入審查的重點,備受矚目的支出限額也特意標明不包括青訓支出。

新賽季的準入規則在延續U23政策的基礎上,對各中超、中甲俱樂部一線隊報名和上場名單中本俱樂部青訓培養(本俱樂部注冊、培訓并參加比賽至少3年以上)的U21球員提出數量要求。

“在2019賽季中超俱樂部國內球員27人名單中至少有2名球員為本俱樂部青訓培養的U21球員,經過幾年過渡,逐步達到6名以上。”杜兆才說。

準入規則同時明確提出,俱樂部的青訓總成績將與一線隊成績掛鉤;要求各俱樂部設立青訓總監負責制;鼓勵中超、中甲俱樂部建立國際青訓中心,輸送青少年球員赴國外訓練比賽;并將對各俱樂部的青超聯賽參賽情況進行審查。

中乙聯賽將大力推進報名球員年輕化、本土化,建立長期租借機制,旨在為年輕球員提供鍛煉平臺。俱樂部每場比賽中U21球員需累計出場3人次,報名名單中必須包含1名本土球員,中超、中甲俱樂部適齡球員租借到中乙俱樂部參賽后返回時可不占轉會名額。

從延續U23政策到U21自培青訓球員報名,從鼓勵俱樂部建立國際青訓中心到中乙聯賽年輕化、本土化,不難看出,中國足協對于青訓的重視力度是空前的。

“中國足球希望年輕球員能出成績,新的政策將為年輕球員補短板。”中國足協副主席李毓毅表示。

中國足球落后的根源在于青訓,職業俱樂部是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的主體之一。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繁榮僅僅停留在一線隊,未能帶動各俱樂部青訓的整體發展。通過提高職業聯賽的青訓“準入杠桿”,自上而下推動俱樂部重視青訓,將會為中國足球青訓體系“金字塔”的健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2018年,中國足協提出構建“五系一體、兩心一賽”的青訓體系。32家中超、中甲俱樂部全部擁有了五支以上不同年齡層次的梯隊(U13、U14、U15、U17、U19)并參加了青超聯賽。與2017年相比,三級職業聯賽增加梯隊100余支。

年輕球員是中國足球未來發展的基礎,加大對青訓的投入力度,既是《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中國足球各方的共識。只要路對了,就不怕遠。在尊重足球規律的基礎上,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推動足球青訓的發展,是中國足球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將腳步邁得更加堅實,對于實踐中產生的問題進行不斷修正,則需要在執行和監管方面投入更大力度。

青訓是足球改革的基礎,一方面,中國足球積貧積弱的現狀意味著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的建立必須加快進度,要只爭朝夕。另一方面,足球人才培養的成果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檢驗,要久久為功。既要只爭朝夕,又要久久為功,只有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才能為中國足球的發展提供更長遠的動力。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