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爾“黑化”非首次 理應成熟的他卻反被情緒吞噬

茅為安06-21 15:03

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茅為安

2007年6月17日,維特爾在美國第一次參加大獎賽。之后他的F1生涯如火箭發射升空般扶搖直上:2008在蒙扎的雨戰中,他代表紅牛二隊從桿位起步后穩定領跑獲勝;2009年加盟紅牛后,在中國大獎賽的大雨中,以完美的表現獲得統治性的勝利;2010至2013年,他四奪世界冠軍。然而從那以后,仿佛他先前沒有經歷過的挫折、起伏接踵而來:從被里卡多遮蓋光芒,到加盟法拉利后無法拿下第五冠,現在勒克萊爾又成為新的焦點。

維特爾的“黑暗面”不是沒有暴露過:2010年的“土耳其慘案”和2013年在馬來西亞的“Multi 21”事件,清楚地說明他會像舒馬赫一樣,為了勝利,不計代價、不惜任何手段,無論是面對隊友還是對手。然而現在,這個“黑暗維特爾”在爆發的時候,更多地是在駕駛中技術走形,出現不可挽回的失誤。無論是自我傷害、團隊傷害還是對整個F1的傷害,都比從前更大。

還有半個月,維特爾才將年滿32歲,這應該是賽車手黃金生涯的開始。就拿舒馬赫來說,32歲時,他剛剛第一次同法拉利一起拿到世界冠軍。整整十二年,226場比賽的經驗,維特爾應該頭腦更加成熟,就像漢密爾頓那樣懂得如何控制情緒、以正面的方式利用情緒,但是他反而漸漸被情緒吞噬。

對于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賽道上每一寸路肩、剎車點、對手位置的駕駛工作來說,這顯然不是好事。最簡單的問題是,如果在蒙特利爾獲悉處罰決定后沒有頻頻抱怨,維特爾有沒有可能建立五秒以上、足夠保住第一名的優勢?

或許,讓維特爾感到焦躁、惱怒的不只是無法獲勝和自己本賽季迄今發揮并不好,還有法拉利賽車的競爭力遠沒有達到賽季初的期望值。

在很大程度上,加拿大賽后的爭議同樣轉移了外界對法拉利比賽運作的注意力。為了爭取賽季首勝,法拉利給維特爾的賽車注入的是最少量的燃油。但是哪怕賽車更輕,他還是無法在比賽開始后真正甩開漢密爾頓。所以當對手在下半程提取出更多速度好,法拉利的王牌車手一邊疲于防守,一邊要進行燃油管理,壓力程度超出正常范圍,最終變成了災難。

相關閱讀:

12個月里犯下“七宗罪” 現在的維特爾到底怎么了?

維特爾的“黑暗面”爆發誰負責?法拉利并非無可指摘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