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NBA年度頒獎怎么就變成了食之無味的雞肋?

董倡碩06-24 16:13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董倡碩

2019年NBA選秀大會于上周落下帷幕,數十起交易塵埃落定,聯盟格局于轉瞬之間千變萬化。一波動蕩將將平息,一波驚濤駭浪又接踵而至。就在短短的六天之后,NBA就將正式開放轉會和自由球員簽約,夏日的狂歡盛宴擊鼓將啟。

就在大伙摩拳擦掌,守在手機旁夜夜難眠等待消息時,或許都已經忘了還有NBA頒獎典禮這回事。是的,在常規賽已經結束了三個月之后,在猛龍拆毀勇士王朝小卡登基之后,我們依舊不知道本賽季MVP究竟會是誰。

自蕭華上任以來,NBA頒獎典禮算得上是其任期之內最重要的一次改革。不得不說,為籃球打造一次季終的盛典,算得上是個很好的想法。巨星扎堆,名流云集,獎項也足夠重磅,聯盟初設頒獎典禮的目標一度直指奧斯卡和格萊美。可在兩個賽季之后,一個致命的問題卻讓其變成了雞肋。

六月中旬,NBA總決賽剛剛結束之際,一位球迷在推特上吐槽道:“沒有對萊昂納德和新科總冠軍多倫多猛龍不敬的意思,但是能占用大家一點點時間,來消化一下MVP獎項尚未公布的這個事實嗎?如此滯后的獎項頒發,將會是聯盟做出最糟糕的決定質疑。”

另一位名為Alex Kennedy的網友也說出了這個現實的問題:“NBA真的得將頒獎典禮提前了,在現在這個檔口上,球迷們都進入了等待自由球員市場的模式中來,大多數人已經不關心MVP的歸屬了。”

以上兩位代表的發言可不是什么有心人故意挑選出來的個別案例,從更廣闊的維度上說,收視率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球迷們對NBA頒獎典禮真的很不待見。根據sportsmediawatch.com的數據統計,2017年首場NBA大秀的總收視人數為179萬人,收視率為1.1。在第一年嘗鮮完畢,體會到頒獎典禮的乏味之后,收視率與收視人數在第二年迎來了不小的下滑。2018年,NBA季終盛會的收視率和觀看人數已經分別下滑到了0.8和121萬人。對比來看,2018年NFL的頒獎典禮收視人數為350萬人,即便是大學橄欖球聯盟的頒獎典禮也能斬獲220萬的觀眾人數。這樣尷尬的數據,讓揚言要稱為美國第一大職業體育聯盟的NBA,難免有些羞恥。

想要改變這一窘境,方法也很簡單,NFL也為NBA提供了鮮活的成功案例。作為世界上最成熟、發展最完善的體育聯盟之一,NFL一直走在商業化的最前線。早在2012年,NFL就集中舉辦了第一屆年中頒獎典禮,通過NBC的電視信號輸出,在全美范圍內收獲了2.2的收視率成績,觀看人數超過350萬人。

與NBA不同,NFL在獎項頒發上可沒有拖拖拉拉。他們將典禮舉辦的時間,定在了有“美國春晚”美譽的超級碗的前一天。聯盟管理層的思路也很簡單,利用全美最受關注的比賽,來帶動頒獎典禮的收視率。與此同時,也能用常規賽獎項的懸念,來為總決賽進行預熱,相輔相成的體系不僅為前者帶來了收視率,也讓整個流程顯得自然合理。

反觀NBA,在本賽季總決賽大幕揭開之前,早早橫掃波特蘭開拓者晉級的勇士隊迎來了長達10天的休息時間,整個西海岸的球迷都陷入的漫長且枯燥的等待之中。同樣的情況也在東部上演,在淘汰雄鹿獲得東部冠軍之后,猛龍隊也足足為總決賽準備了五天。從球隊的角度上來說,球員們渴求盡可能多的休息和準備時間。但是從球迷的角度來說,這接近兩周的等待形同酷刑般煎熬。相比起來,總決賽開始前的空窗期,似乎才是NBA頒獎典禮最合理的舉辦日期。

北京時間明天上午7點30分,2018-19賽季NBA年度頒獎典禮就將如期進行。按常理來講,除了演藝界的明星大腕之外,NBA的超級巨星是絕對不可少的紅毯聚光點。可讓人頗為無奈的是,作為今年常規賽MVP的大熱,哈登可正在中國出席贊助商的活動,穿著一身京劇套裝在廣州耍寶;東部票房擔當歐文也在日本暢游,金州惡漢庫里同樣于中國繼續行程;Jordan Brand旗下巨星格里芬、韋少、安東尼等人則是抱團遠走巴黎,感受歐洲的時尚氛圍和浪漫氣息。整個聯盟之內,除了“老阿姨”珍妮·巴斯的號票,你幾乎完全感受不到頒獎典禮前該有的懸念叢生。

常規賽MVP、年度最佳新秀、賽季最佳第六人、最佳防守球員、最佳教練、最快進步球員,放在以往,這些象征著榮譽,并且與頂薪續約資格掛鉤的獎杯,本是呼風喚雨搶奪流量的核心資源與IP,貫穿賽季始終從不退燒。可如今,NBA方面糟糕的時間選擇卻讓一切都顯得如此平淡且雞肋。明日的頒獎典禮結束之后,或許人們還會琢磨兩句MVP的爭議以及最快進步球員的歸屬,可到日落之后,大家真正心系的,還是杜蘭特、萊昂納德、歐文、巴特勒和沃克這些球員未來的命運。

MVP  /   哈登  /   字母哥  /   雄鹿  /   火箭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