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報道
2019中超聯賽盡管今天(7月1日)晚上還將進行廣州恒大客場與上海申花隊的第15輪最后一場比賽,但對整體大局并不會有根本性的影響。可以說,賽程過半,整體大勢已經趨于明朗。北京中赫國安盡管客場0比2不敵山東魯能,但依然領先第二名上海上港2分坐上半程冠軍寶座,應該說這并不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當然,最終能否如愿在“逢9年”笑到最后,尚有待下半年的表現來給出明確答案。
大勢不變 奪冠保級分化明顯
剛剛過去的半個賽季中超,可以說是在一系列“新政”以及“動蕩”中度過的,盡管期間出現了一系列意料不到的情況包括各種反復,但整體而言,今年中超聯賽的大勢與基本格局依然沒有什么實質性變化。也就是說,實力還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就以奪冠態勢為例,今年聯賽開始前,記者曾明確提出:能奪取今年中超冠軍的依然將跑不出“BIG4”,也就是國安、上港、恒大及魯能這四強。而這四強也是代表中超征戰今年亞冠聯賽的四強。15輪之后,排在中超聯賽積分表上前四位的隊伍正是這四支球隊。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像國安、上港及恒大三強領先第四名魯能就幾乎將近10分。這足以說明中超三強在整體實力方面的優勢究竟有多大。不止如此,這三強在防守方面也是做得最好的。就像弗格森爵爺所說的那樣,“進攻贏得比賽、防守贏得冠軍。”在漫長的聯賽過程中,哪一支球隊的防守做得好,其成績肯定不會差。相反,像蘇寧、富力等隊,其進球數甚至超過了少賽一場的恒大,但積分和排名卻遠無法和恒大相比,恰恰就是在于防守中出現了太多問題,大起大落的情況相當嚴重。
盡管在本輪主場2比0擊敗國安,但相比之下,作為“BIG4”中的魯能隊本賽季表現還是不能令人滿意。賽季初,魯能方面將重心轉移到亞冠上,希望能夠在今年的亞冠聯賽中有所突破。這樣的策略與目的,毫無疑問是俱樂部和球隊追求更高目標的一個真實體現。但是,在如何有效地處理中超及亞冠的問題上,魯能顯然是“交了學費”,而且付出很大、教訓深刻。在上月底的亞冠1/8決賽中,球隊互射點球被恒大淘汰,未能進入到八強中。而在中超中,由于為準備亞冠而在多場聯賽中進行輪換,導致球隊的成績不理想,積分已被三強所甩開。如今,在無緣亞冠八強后,想要在隨后下半年的中超聯賽中進行追趕、甚至反超對手,難度還是有些大。
除去“BIG4”之外,前半程比賽中,最令人意外的,或許就是過去幾個賽季以來一直為保級而戰的重慶隊。半程結束后,球隊排名甚至有希望為來年的亞冠聯賽入場券爭上一爭。這一方面是球隊采取了相對穩定的策略,即在上賽季保級后,不管是教練還是人員,整體沒有采取大動作,確保陣容的相對穩定。而阿德里安的到來,則讓球隊在技戰術方面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加上原來的兩個“摩托”分別搭配中鋒卡爾德克的組合,讓球隊能夠在中超聯賽中更趨于實用、簡潔,從而讓球隊發生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
而賽季前被認為是有能力去沖擊亞冠席位的蘇寧、富力等隊,則表現得相對令人失望,整個隊伍的起伏較大,缺乏必要的穩定性,而且這些隊伍都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就是后防不穩。在這方面,富力隊堪稱典型代表。
至于保級軍團方面,隊伍依然顯得較為龐大。盡管現在的泰達隊排名第八,積分領先墊底的同城隊伍天海9多,但這8支球隊其實依然屬于保級隊伍,下半賽季恐怕都將為保級而戰。
外界影響多 自我調控是關鍵
不得不說,今年的中超聯賽所受到的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較大,導致整個聯賽從一開始就充滿了不確定性。譬如,從去年聯賽結束后開始的傳聞如“國家集訓隊打聯賽”的問題,“U23新政(即U23球員與外援同人次)”問題,再到“四大帽”的出臺,個別俱樂部遭遇場外因素的影響、投入較之以往有明顯削減等等,所有這些其實都對中超球會以及整個中超聯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拋開“U23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亂象”,像目前積分表上處于保級邊緣的天海及華夏幸福,直接就是受到了俱樂部母企業的影響。天海因原先的企業被查,導致俱樂部臨時變更,隨后又發生了一系列的變故,讓球隊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中。一個賽季前,還在為亞冠四強而努力搏殺,如今卻在為保級而戰。而華夏則是直接受到了俱樂部大幅度削減投入的影響,與前兩個賽季為亞冠席位而搏殺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盡管人員變化不大,而且配置也還不錯,但成績卻一落千丈。目前,華夏隊僅以2分領先墊底的天海隊,未來半個賽季中,球隊依然將面臨嚴峻的形勢。
而申花隊如今排名倒數第三位(少賽一場),同樣令外界深感意外。盡管俱樂部策略方面,或許是受到了大量啟用年輕球員的影響。上賽季中,俱樂部將原來根寶基地的99年齡段球員全面引進,補充了一大批新鮮血液。如今,讓這些年輕球員開始挑大梁,希望能夠讓球隊盡快完成新老交替。這樣的策略與想法,并沒有什么問題,但俱樂部在實施的過程中,卻暴露出了太多的管理方面的問題。最近幾個賽季以來,申花隊總是表現令人失望,與同城的上港隊相比,不僅在成績方面無法相提并論,而管理方面恐怕也是問題不斷。說到底,其實還是俱樂部管理方面“不專業”、“不職業”所致,尤其是在外籍主教練的選拔方面,存在著太多的意外。每個賽季開始前,都是信誓旦旦,表示找到了一位很不錯的好教練,可實際情況卻遠非賽季前所說的那樣。
至于一方,本賽季上半階段的表現同樣令大連球迷感到失望,恐怕同樣還是在于俱樂部的管理出現了問題。韓國主帥崔康熙到任時間較晚,這是事實,老帥也確實需要時間來磨合與打造球隊,就像當年崔康熙所率的全北現代隊一樣,全北隊能夠在韓國K聯賽中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并成為亞洲足壇的一支勁旅,并非兩三個月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花了兩三年、三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實現的。但是,大連方面要求在大量資金的投入后,快速見效,這本身就有悖于足球的客觀規律。而在人員配置、外援引進等一系列問題上,其實都出現了不少情況,包括卡拉斯科想離隊、哈姆西克“水土不服”等,核心問題恐怕還是管理出現了問題。
大的形勢、大的環境,肯定會對中超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在大環境、大氛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如何將外部的這些不利因素減少到最低,根本還是取決于俱樂部自身。就像現在中超聯賽賽程過半后,緣何同樣的政策、同樣的環境下,各隊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恐怕不能簡單地強調“錢多”、“投入大”等因素,還是應該從俱樂部自身的管理方面去尋找表現不好的原因。
有一個情況,就是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在征戰亞冠聯賽的時候,中超參賽球會總是隔三差五會受到亞足聯的各種罰單。而一收到罰單,我們總是抱怨亞足聯如何“跟我們過不去”。但是,最近一兩個賽季以來,中超球會就沒有受到過罰單。尤其是今年以來,在亞足聯的下發的各種罰單中,中超球會、中國足協始終榜上無名。這是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現象,但這種現象的背后,何嘗不是中超球會這些年來進步的一種體現呢?同樣的道理,面對中超聯賽中的各種情況,與其抱怨,不如先把自己做好。自己做好了,整個中超整體情況不就更好了?所以,各隊恐怕還是先從自我做起,希望在下半賽季中能夠有新的面貌與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