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當歸化已成習慣……中國足球就能好了?

馬德興07-12 08:30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報道

近期,外籍球員歸化成為了中國足球當下的一大熱點,各種爭議不斷。從有關方面為中國足球發展、提高中國足球水平而出臺相關政策的本意來說,“歸化”原本應該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希望起到某種催化作用,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卻開始全面走樣,逐漸成為當下中國足球急功近利的另一種體現。如此勢頭,當及時叫停!

①急功近利阻礙中國足球發展

當前,中國足球無論是整體社會影響抑或是競技運動成績不佳,原因涉及各個方面,但歸根結底主要是四個字:急功近利!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從業者本身,都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目前中國足球落后之局面,出發點或本意都不錯。因此,他們也擬定了諸多良策,但是在具體的實施與執行過程中,常常采取極端的手段與方式,畢其功于一役,尤其是在對待作為中國足球“龍頭”的國字號隊伍建設方面。從職業化改革之前到職業化改革之后以及當下正在進行的二次深化改革,這個過程中,有著太多的深刻教訓,甚至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從“揚棄”的角度,當中國足球再一次準備更換領導層、全面實施深化改革之時,如何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與做法?這應該是相關管理部門首要思考的問題,營造中國足球公平而正義的大環境,尤其是在制定政策時要注重政策的科學性、連續性以及社會影響,關注民眾以及球迷的實際需求,讓中國足球真正走上健康發展之路、讓中國球迷真正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這應該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唯如此,中國足球才能真正站起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相關管理部門與單位還應當積極地完善中國足球的各種體系,減少從業人員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恐懼感,從而提高整個社會對中國足球的積極情感、幫助各界消除對中國足球的負面情緒,從而促進中國足球的健康發展,并為最終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可以這么說,這應該是當前中國足球發展的一個基本共識,只有達成了共識,才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理解、消化高層出臺的相關政策,確保政策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走樣、并扎扎實實地為中國足球的發展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

之于歸化政策,恐怕同樣如此。過去這么長時間以來,外界詬病中國足球最多的,就是只顧眼前利益、不注重培養年輕球員,職業俱樂部也是只知道挖人,把青少年球員的培養從青訓變成了青購,導致中國足球在人才方面出現斷檔、青黃不接現象越發嚴重,到國家隊層面問題更為突出。所以,如果將有關方面出臺的歸化政策理解成是為當下解決中國國家隊人才青黃不接的一種手段與方式,則無疑又在重復過去這么多年來為外界所詬病的急功近利的老毛病。這應該為有關方面所堅決抵制,不能讓歸化成為當下中國足球的一種時尚,更不能讓其成為某些別有用心的投機分子投機取巧的一種新手段,加劇中國足球的急功近利。

②歸化僅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今年5月底,第九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和中華海外聯誼會五屆一次理事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充分肯定了中華海外聯誼會四屆理事會取得的成績,深刻分析了港澳臺及海外聯誼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號召廣大海聯會理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化新一輪對外開放、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推進人類文明互鑒作出更大貢獻。會議期間,習總書記會見了全體代表,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大家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祝賀,向世界各地華僑華人致以誠摯問候。

某種程度上,習總書記此次會見華僑華人,可以說是為當下中國足球的歸化政策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指明了方向,或者說是確立了一個大原則,就是:當下中國足球運動員的歸化事宜,當以華僑華人為首要目標,也就是首先是有血緣關系。足球夢是“中國夢”中的一部分,無論海外華僑華人,抑或還是中國人,大家都有共同的夢想、共同的目標。作為僑務工作,吸引這些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起努力,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哪一方面來說,都有著現實意義與積極意義。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北京中赫國安俱樂部引進李可之后更受到歡迎,而廣州恒大俱樂部欲引進埃爾克森、高拉特等這些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外籍球員引發激烈爭議的原因。

事實上,在這方面,我們早就有過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出生在英國的華裔運動員華天代表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馬術比賽,填補了中國體育史上的一個空白。而且,無論是具體的實施效果以及整體社會反映來看,都是積極的、正面的。這應該成為中國足球在運動員歸化的一個參照、一個標桿。

所謂的參照與坐標,就是讓華天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馬術比賽,僅僅只是一個有益的補充,起到某種催化作用。畢竟馬術運動在我國并不普及,通過吸納華天參賽,以進一步推廣馬術運動在國內的開展與普及。只要稍微看一下目前社會上開設的各種青少年馬術班,或許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催化作用。

③水平并不是歸化的首要標準

今年早些時候,韓國媒體曾披露過這樣一則消息。2018年平昌冬奧會之前,韓國方面為尋求在家門口進行的冬奧會上的全面突破,先后歸化了15名運動員,分布在各個冬季項目之中。但奧運會之后僅僅一年,15名歸化運動員中就只有6人還留在韓國,其他9人則已經全部離開。此外,在留下的6人中,3人已經選擇前往美國留學,至于學成之后是否還會返回韓國?沒有人可以給出確切答案。平昌冬奧會結束之后,圍繞著這些歸化運動員與歸化過程,出現了各種腐敗甚至是性丑聞,對整個韓國冬季運動不僅沒有起到正面的積極意義,反而令韓國民眾好生厭惡。

這似乎是與中國足球當下的歸化熱毫不相干的一則新聞,但實際上,當我們在大力推行歸化之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并存,在充分肯定歸化積極意義的同時,必須要清醒地意識到其可能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甚至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換而言之,韓國冬季運動項目的歸化,完全可以作為中國足球的前車之鑒。

在《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中,第三十一條曾明確寫道:“精心打造國家隊。發揮制度優勢,強化組織領導,增強國家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打造技藝精湛、作風頑強、能打硬仗、為國爭光的國家足球隊,以優異表現振奮人民群眾信心、激發青少年熱情、促進全國足球發展。加大改革力度,形成符合球員身心特征和當代足球發展趨勢的技術路線,穩步提升國家隊水平。”習總書記在去年曾明確強調:“對國家隊運動員,要提高運動素質能力,也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增強他們的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打造能征善戰、作風優良的國家隊。”

可以說,不管是習總書記的指示,抑或還是足改“五十條”,都為當下足球運動員歸化做出了明確的規范與要求,即歸化球員首先應該看人品、球品,要對中國這個國家有認同感、自豪感,進而對中國國家隊有認同感、自豪感與使命感,是真心實意地愿意代表中國國家隊參賽,而不是首先看在錢的份上,為錢出戰。如是,則與洋雇傭兵毫無區別。

以史為鑒,歷史上,清朝勾結華爾洋槍隊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那一幕,絕對不能在中國足壇再上演。以鄰為鑒,今年1月亞洲杯小組賽上,出戰中國隊的菲律賓國家隊11名首發球員中,10人為歸化球員,但絕大多數連菲律賓國歌都不會唱,如此隊伍何以有戰斗力?卡塔爾國家隊在今年亞洲杯賽上奪冠,靠的是一批從多哈精英學院中培養出來的運動員,但在靠青訓培養出自己的優秀球員之前,卡塔爾因為國家小、人口少,雇傭成癮,早在1997年十強賽期間,就曾爆出過臨陣拉攏雇傭軍出戰十強賽的消息,但由于成績不理想,雇傭軍成為眾矢之的,最終不得不將雇傭軍清理出隊,而在大連金州3比2擊敗中國隊,恰恰是在雇傭軍被清理之后。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歸化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火燒身”。就像2008年記者在世界杯預選賽20強賽期間“打掉”卡塔爾隊的歸化球員埃莫森那樣。盡管國際足聯是明文批準了的,但依然還是被記者揪出其中的漏洞。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各種共享,那些沒有血緣關系的球員入籍,哪怕是得到了國際足聯的批準,也隨時有可能被人找出漏洞或把柄。所以,以記者的實戰經驗,在歸化事宜的操作上,必須要確保百分之一萬不出任何紕漏。

所有這些,其實都為中國足球如何更好地使用好目前的歸化政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斷然不能僅僅盯著世界杯出線而忽略了這些基本的原則與要求。所以,我們在執行政策之時,首先要正確理解出臺政策的本意,站在中國足球整體發展的高度與角度、立足長遠,確保政策落地不走樣,而不應該讓政策成為有些人投機取巧的一種手段與方式,進而擾亂中國足球的發展。

④執行歸化前細則需先行一步

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想當初,中國職業聯賽中推出U23政策,從擬定這個政策的出發點與本意來說,無可厚非,就是希望讓中國的本土年輕球員能夠在職業聯賽中得到更好的鍛煉,從而加快年輕球員的成長,不能讓金錢左右職業聯賽、砸錢靠外援來拯救職業聯賽。但是,之所以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不斷出現“幺蛾子”,甚至在今年上半年聯賽中出現“閃上閃下”的情況,恐怕并不是政策本身的問題,而是在于執行之前的諸多細則制定出現了問題、留下了太多的漏洞與操作空間,導致政策的初衷得不到貫徹。

類似的情況其實有很多,說到底,根本還是管理部門、管理單位在理解政策方面出現了偏差,或者是受到了某些私利的影響,無法站在整個中國足球發展的高度與角度,去擬定合理而科學的細則,確保政策落地并保障初衷不走樣,進而讓新政成為擾亂中超聯賽、偏離正確發展軌道的“弊政”。

同樣的道理,對于現在的歸化政策,中國足球相關的管理部門應該更進一步細化相關的規則。譬如,明確在一個賽季之中,一家俱樂部就只能有一名或者兩名歸化球員。而且,不管是有血緣關系還是沒有血緣關系,必須要盡快規定具體的人數限制。之所以提出這一點,很重要就在于任何一國或地區的聯賽,公平、公正是首要問題,不能讓一家俱樂部成為“雇傭軍”的集中營。迄今為止,所有沒有血緣關系的外籍球員的入籍問題,都是國內某些俱樂部以高薪吸引對方入籍,然后完成相關手續。這些球員與“雇傭軍”并無太多差異,也就是說,誰有錢誰就可以這么“玩”。不管是從公平、公正的角度抑或是從發展本國足球事業的角度,絕對不允許這種現象存在與繼續。在近些年的職業聯賽發展過程中,類似以往“七外援”等不公平政策,決不允許再現。更進一步,如果歸化球員過多,對中國青少年球員培養與體系的建設也是相當不利的。

在這方面,不管是東南亞抑或還是西亞,都有相關的限制規定。譬如,以越南聯賽為例,除了規定了每隊可以最多注冊3名外援之外,每家俱樂部最多只能擁有一名歸化球員。而在西亞,不管是阿聯酋、卡塔爾,除了外援之外,都規定每家俱樂部最多只能注冊2名出生在本土、但并未入籍的外國球員(不算外援)。類似這樣的規定,中超聯賽中同樣需要且應盡快出臺。

單純指責某些俱樂部“投機”、“功利”并沒有太多的意義,真正的核心問題恐怕還是在于如何從源頭杜絕這種投機與功利的做法,讓這些行為沒有市場與空間,這才是管理者真正所需要考慮的問題。

⑤中國足球引領問題亟待重視

這些年來,中國足球形象不佳、成績不理想,各方面都很著急,也在想盡辦法盡快改變中國足球的現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忽略了一個引導問題,即某些人總是想著用金錢來解決問題。譬如,一談到青少年球員的培養問題,就大談“8年投入26億”深耕青訓,并號稱已經開始取得階段性成果。可徐根寶基地用8年的時間已經培養出了一批有特點的青少年球員,且個別球員已經開始在國家隊嶄露頭角了;魯能足校8年的時間里也培養出了多名球員在中超賽場上馳騁。而號稱“8年26億”的某些球會不僅沒有一人登陸中超聯賽,反而只像野蠻的挖掘機讓中國的青少年球員這片土地留下滿目瘡痍。

而今,在歸化欲掀起大潮之際,某些俱樂部又開始“大撒金元”,這對中國足球其實是更進一步的傷害。在過去的一個周期中,恰恰是一切向錢看的這種完全錯誤的做法與導向,引導中國足球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如今,這樣的趨勢似乎還在進一步加劇,讓中國足球除了錢之外還是錢。這是一種需要糾正的導向。

當我們都在大談足球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倡重視足球運動的開展時,我們不能忘記了習總書記有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的講話精神。民族的復興,離不開價值追求的指引;中國足球的重振,更不可能離開足球文化建設。

當我們感慨中國歷史上盛唐之強盛時,不是因為唐朝的GDP有多高、有多少錢,而是因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這樣一批偉人為代表的盛唐文化。就像日本足球強大,不是因為他們自1998年以來連續進軍世界杯,進軍世界杯僅僅只是一個表象和果而已,真正強大的是他們的足球文化已經自成體系。所以,即便是日本職業聯賽在亞足聯最新公布的各國聯賽排行榜上已經下跌至亞洲第六位,但在東南亞地區依然有那么大的號召力,在世界足壇,依然還是公認的“亞洲第一聯賽”。而中超聯賽盡管目前已經在亞足聯公布的技術評分表上排名第一,但外界依然僅僅只是認可中超“燒錢第一”。

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中國足球急需結束“有錢任性”的時代,而那些“有錢”的足球俱樂部需要在中國足球的引領方面扮演真正的正確角色。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馬德興

體壇周報副總編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