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柴夫
NBA作為一個商業聯盟,必須顧及整體的均衡發展。球星聯手固然博人眼球,但如果造成競爭力失衡,一些球隊恒強、另一些隊伍恒弱,比賽的觀賞性便會大幅度下降。這也是為什么NBA一直在強調要保證聯盟各隊的競爭力,避免出現戰力傾斜現象。
但這個夏天,天平重重地傾向了大球市隊伍一方。雖然勇士解體讓下賽季的爭冠局面更加激烈,但大牌球星的動向讓小球市隊伍愁云慘淡。坐落于紐約、洛杉磯的四支球隊有三支吸引到了超級球星,唯一落寞的還是年年被看好的巨富球隊尼克斯。而一些小球市隊伍難獲球星不說,像雷霆這樣的隊伍更是被逼到直接解體。
公平問題再次被擺上臺面,NBA總裁亞當·蕭華不得不出面和各隊老板協商,共同討論如何改變這一現狀。但令人有些擔憂的是,回顧歷史,聯盟為了平衡格局所做的改變似乎并沒有太好的效果。
2011年勞資談判陷入僵局,聯盟一度被迫停擺。除了收入分配外,大球市隊伍的優勢過大也是談判核心之一。前一個夏天邁阿密剛剛組建了詹姆斯、韋德、波什的三巨頭,這種巔峰抱團的情況歷史罕見,不少小球市隊伍抱怨聯盟公平不再。
為了防止大球市隊伍年年豪爽地繳納奢侈稅,一直保持著超強的陣容,聯盟改變了奢侈稅的繳納方式,并推出了連年奢侈稅的概念。此前一支球隊超奢侈稅線1美元就要額外繳納1美元的稅金,但改制后出現了梯度的概念。超過500萬以內,1美元繳納1.5美元稅;超出500-1000萬,1美元繳納1.75美元;超出1000-1500萬,1美元繳納2.5美元;超出1500-2000萬,1美元繳納3.25美元;超出2000-2500萬,1美元繳納3.75美元;此后每多超500萬,1美元繳納的稅金以0.5美元的差額遞增。
在此基礎上,連年奢侈稅更狠。如果一隊四年內三次繳納奢侈稅,那么他們就觸發了連年奢侈稅,超出奢侈稅500萬美元就要從1美元多交2.5美元稅金開始計算。總而言之,要多掏大把大把鈔票。
這些條款的設立原本是為了限制大球市隊伍,避免他們仗著有錢年年組成豪華陣容,讓小球市徹底沒有競爭力。但隨著NBA的迅速發展,人們發現受害更多的反而成了小球市隊伍。像勇士這樣的球隊,已經到了連年奢侈稅也無法阻擋的地步,如果KD沒走,他們愿意之后每年支出超過3億美元,因為球隊的收入遠比這更高。但小球市隊伍就必須節衣縮食,雷霆就是典型,雖然搭建了韋少+喬治的核心陣容,但他們完全不敢觸及連年奢侈稅,運作起來畏手畏腳,即便喬治不走他們也會努力避稅,肯定會影響球隊競爭力。
到了2016年勞資談判,聯盟為了進一步保證小球市的權益,出爐了超級頂薪政策,簡而言之就是讓主隊可以為那些符合條件的超級球星開出更可觀的合同。但三年后的今天,聯盟內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這一規則淪為了雞肋。
一方面,到了那個級別的球員真的不在乎那每年的幾百萬了。喬治從印城出走,海沃德離開鹽湖城,萊昂納德和馬刺撕逼,濃眉投奔鵜鶘,除了海沃德是自由身離開,其他三人甚至提早一年就申請離隊,這份超級頂薪不僅沒有幫助小球市隊伍留人,反而加速了球星的離開。
另一方面,有些小球市隊伍又不敢掏出太多鈔票留下當家球員,因為他們害怕賭輸了萬劫不復。沃爾已經讓奇才開出的超級頂薪淪為垃圾合同,國王則是提前放棄考辛斯,今夏黃蜂也放棄了沃克——這還是在沃克沒有達到超級頂薪條件的情況下。
回過頭看,連續兩次勞資協議NBA都有心扶持小球市隊伍,但結果都適得其反,這讓我們明白了NBA是一個多么復雜的聯盟。今夏,小球市隊伍中最有發言權的代表是雷霆,他們的總經理普雷斯蒂表示:“在聯盟現有的規則和框架之下,小球市隊伍的劣勢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沒必要回避這一點,假裝天下太平。”
可以想見,等到2022年勞資雙方有權跳出協議的時候又會是一場血雨腥風,在那之前聯盟和各隊最好提前想好,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