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柴夫
2019年FIBA籃球世界杯打完,中國從球迷到媒體都在給中國男籃挑毛病、提建議,畢竟我們在這屆大賽中的成績糟糕透頂。大洋彼岸的美國球迷和媒體也是一樣,論歷史意義,美國男籃排名世界杯第7創造了隊史最差戰績,這甚至比中國男籃更加恥辱(中國還有打不進世界杯的時候呢)。
雖然美國男籃沒有派出最強陣容,甚至這支星光黯淡的球隊連三隊都算不上,但大賽開始前他們的奪冠賠率依然是最低的。他們的紙面陣容還是強于絕大多數球隊,教練組配置更是無比豪華,就算這樣的隊伍無法確保他們橫掃千軍,但也絕不該是屈居第7的存在。
但現實是,FIBA賽場的對決不再是簡單地比拼球員個人能力總和。淘汰美國的法國隊擁有更加穩定的陣容,主教練文森特·柯萊特從2009年起帶隊,戈貝爾和富尼耶兩位核心自2014年世界杯便在陣中,巴圖姆則是早在2010年世錦賽就已經為國征戰。這支球隊的大部分球員都在一起配合過較長時間,而美國男籃一共只合練了6周。
“夢之隊”到底該怎么洗刷這份恥辱?僅僅是靠著明年東京再派一支救贖之隊就夠了嗎?要知道未來的籃球世界杯都會在奧運前一年舉辦,難道美國男籃每一次都要忍受失敗的屈辱?CBS體育為美國男籃提了個建議,他們相信美國男籃到了換一種活法的時候,而這樣的“三步曲”或許能有奇效。
第一步:將為國效力周期定為四年
美國男籃永遠也不可能擁有帕克或者加索爾那種愿意一直為祖國出戰的球員,所以他們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盡可能地打造出穩定的陣容。2015年美國男籃主管科朗杰洛曾提到,自己會為了詹姆斯留一個位置,只要他愿意加入,隨時歡迎。這種球隊遷就球員已經成了過去很多年內美國男籃的潮流,但很多大牌球星最后并不會給球隊太多面子。
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案是以4年為周期建隊,而不是過于遷就大牌球星。具體實施起來是在每次奧運會之后的一個夏天征召球員組建陣容,明確告訴他們只有未來四年都參加集訓或為國出戰,才有機會登上下一個奧運賽場。最初的兩個夏天舉辦訓練營進行磨合,第三個夏天是籃球世界杯,最后一個夏天則是奧運會。
這樣做會解決幾個主要問題。比如一些球員只想打奧運會,但這樣一來他們就要考慮自己是否前三年也參加集訓和比賽。比如美國男籃化學反應糟糕的問題可以得到緩解,四年的合練足以讓他們擁有一定的配合和更加流暢的進攻體系。再比如球員和球迷對國家隊的重視和情感也會增強,形成一種牢固的羈絆。
當然這個陣容也絕非四年內一成不變,傷病和狀態是不確定的,在大賽前球隊當然還是會進行一定的人員增補。但總的來說,這樣的陣容還是穩定太多。
第二步:每人只有一次出征機會
聽上去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CBS的記者認為美國男籃應該強制所有球員只能參與一個“四年周期”,也就是所有人只能代表國家打1次世界杯、1次奧運會。
這樣做的好處有什么呢?
首先,它有助于球隊更好地招募來球員。為國征戰的榮譽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當你打三次奧運會的時候,這更多的成了負擔和責任,而不是熱情和決心。規定每名球員只有一次為國征戰的機會將讓大家更有動力,他們會更認真對待比賽。
其次,不少NBA球隊并不希望自己的球員為國征戰,這會增加他們的傷病隱患。但如果所有人只有1次為國打世界杯和奧運會的機會,那么球隊方面也能松一口氣。
最后,球員們將有更多表現機會,一代一代的球星會拿出更強的求勝欲征戰。比如2016年里約奧運追夢格林場均只打9.8分鐘,吉米·巴特勒打14.4分鐘,兩人從未首發過,一直只能扮演杜蘭特和安東尼的替補——這兩位一個打了2屆奧運,一個打了4屆。如果限制球員只能打一個周期,像巴特勒、追夢這樣的全明星球員就不會擔心自己在夏天只是用來坐板凳,更多人會愿意參與進來。
具體實施的時候,你可以從之前世界杯和奧運年的美國男籃陪練隊里選拔下一支國家隊的成員,變成一個能延續下去的模式。
第三步:球員年齡不得超過27歲
很多球員退出國家隊是因為擔心受傷,而年輕球員的健康往往好過老球員,在這個邏輯下設定年齡限制看似簡單粗暴,但未必沒有好效果。
年輕人會更希望通過為國征戰積累經驗和人氣,在這里他們也不用擔心被大牌球星奪走光芒。比如一位21歲的球員可能還無法在美國男籃獲得首發機會,但等到2年的訓練后,23歲的他將在世界杯登場,24歲步入巔峰來到奧運舞臺。
文霍斯特曾提到,至少特雷·揚和福克斯兩名后衛退出國家隊是因為擔心無法競爭過同位置的德里克·懷特。試想一下如果31歲的沃克不在,揚和福克斯就會有更多機會。而在在一個為其4年的周期里,他們肯定也更有信心能在競爭中力壓懷特。
至于為什么是27歲,是因為通常最頂級的年輕球員都是在19歲進入NBA的,到27歲之前正好有8年時間——兩個周期。他們有充分的機會挑一個四年為祖國而戰。當然,這不是什么毫無漏洞的設計,但至少提供了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