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益唯:12年,中超球隊為何難以攻克琦玉

嚴益唯10-03 10:08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評論員 嚴益唯

廣州恒大并沒有改寫中超球隊無法攻克琦玉的歷史。這是12年來,中超球隊在這里第九次與浦和紅鉆交手,這是中超球隊第七次在這里輸球,除了2015年的國安和2019年的上港在這里逼平對手,中超球隊竟然在亞冠史上從未在這里獲得一場勝利。

12年前,浦和紅鉆首次征戰亞冠聯賽。2007年的4月11日,上海申花,成為在琦玉首支挑戰紅鉆的中超球隊。

那場比賽前,記者比申花提前一天到了客場。抵達當晚,浦和紅鉆的負責接待俱樂部的兩位官員邀請申花的副領隊和記者,一起在酒店用餐。為了避嫌,賽前大家都不談俱樂部的事,他們關心的是中國的沙塵暴對日本的影響。

當時紅鉆已經是亞洲比較顯赫的俱樂部了,擁有小野伸二這樣的亞洲頂級球星,還有不少像阿部勇樹這樣同樣有旅歐經歷的日本知名國腳。紅鉆當時的外援,大都比同期的中超身價高。比如當時紅鉆的巴西大個子中鋒華盛頓,兩年后回到圣保羅,申花還詢問過轉會費,但1000萬美元的報價把申花給嚇退了。華盛頓當時之所以有這樣高的身價,與他在紅鉆的成功有直接關系。這位巴西球員的身價和實力在當時的中超都是可望不可及的。

彼時的浦和紅鉆,在我這樣跑中超的記者眼里,算是亞洲豪門了。所以,我對紅鉆一年的收支情況比較感興趣。賽后,我和申花的副領隊有些好奇問這兩位官員,記得他們告訴我們,那時紅鉆作為J聯賽的冠軍,一年的投入差不多5千萬美元左右。

對照當時的中超俱樂部投入,的確算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我們挺好奇的,投入這么多,那俱樂部的收入有多少呢?對方告訴我們,基本上也有4、5千萬美元的收入,俱樂部的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

俱樂部投入高一些還能理解,這么高的收入,對于我們來說,實在是太意外了。當時在記者的印象中,申花在甲A球市好的時候,門票收入一個賽季也就一千萬元了不起了。中國足協每年的分紅,也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球迷用品銷售更是幾乎空白。

紅鉆的官員在我們的追問下,告訴我們,俱樂部最大的收入來源,還不是票房,而是球迷用品。也就是說,12年前紅鉆球迷一個賽季就要向俱樂部購買幾千萬美元的球迷產品。

12年過去了,中超的投入早已經超過了日職聯,但是哪家中超俱樂部一年能夠賣出上億元,甚至數億元的球迷產品?中超俱樂部賽季的投入現在動輒幾億元起步,申花每年超過10億的投入,都一度陷入保級大戰了。

中超俱樂部高投入的背景下,收入卻依舊慘淡。2018年上半年,廣州恒大淘寶出現了6.3億元的虧損。根據公開信息,我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來源是商業收入(贊助費),門票收入只占總收入6%左右,球迷用品在中超俱樂部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12年前那次比賽結束后,當申花隊在機場候機時,很多日本人聽說申花是剛剛與紅鉆踢完比賽,都很興奮地用日語喊著紅鉆的名字。現在中超球隊的死忠球迷也不少,而且球隊到哪里都有很多自己的球迷跟隨。都說琦玉是魔鬼主場,這個亞洲的“紅魔”看臺,氣氛真的很像老特拉福德。不過,現在中超一些球隊的球市的確也很火,球迷同樣也訓練有素,群眾基礎看似也很不錯。

讓人困惑的是,這些表面的繁榮卻無法體現在中超俱樂部的財務報表上,相比浦和紅鉆,中超球迷對俱樂部營收的貢獻實在太寒酸了。這種差距,其實就是球隊底蘊的差距,就是球隊所處足球環境的差距。

琦玉主場的“紅魔”們,十多年前他們就開始幾乎承擔了球隊一半的開支,可以說球隊真正是球迷自己的,他們對球隊的愛都是真金白銀地體現的,自然是不會因為球隊的成績而變化的。中超球隊呢?身價越來越高,看熱鬧也不少,但是卻沒有多少球迷真的會把自己的錢大把投入球隊。表面上是中超俱樂部不太重視球迷用品開發,本質上,還是中超球隊缺乏足夠的球迷基礎。

12年了,琦玉還是那個琦玉,紅鉆球員雖然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踢得還是那么有整體,有觀賞性。這樣的球隊也給了球迷一種安全感,可以持續為它掏錢。

12年了,中超球隊還有幾家沒有更換隊名的?有幾家沒有更換過主場的?有幾家沒有換過老板的?又有幾家還記得自己12年前追求的戰術風格是什么的?……中超球隊如此好變又是為什么?不想明白這些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中超的所謂繁榮實在是可疑的。

就一場比賽而言,恒大完全有機會在主場翻盤。但是,恒大要像紅鉆那樣,能夠成為一支真正可以依靠球迷生存的球隊,不知道再過12年有沒有可能?別說恒大,就是全中超有一支像紅鉆那樣依靠球迷的收入,而不是商業贊助生存的球隊,未來12年都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實現?

中超球隊無法攻克琦玉,有偶然,但就長期而言,卻是必然。這就是足球底蘊。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嚴益唯

體壇周報資深記者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