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林良鋒
曼城贏了,用中場代替中衛。
現場報道曼城比賽,很多記者愛干一件事:在筆記本的空白頁中間畫一道線:左邊是曼城的攻勢;右邊是曼城對手的攻勢。大部分場次,一場比賽的大部分時間,曼城這一側記得滿滿當當的,另一半難得有值得一提的事件。本輪客場對水晶宮,也是如此。
瓜帥:我有怨氣不是一天兩天了
曼城搶在易邊之前取得2球領先,熱蘇斯和大衛·席爾瓦的進球相隔93秒。水晶宮還沒明白咋回事就失了先手,還沒還手又輸了比賽。下半時主隊掀起旺盛的攻勢反撲,最終勞而無功。扎哈、本特克頭頂腳踢頗有威脅,被埃德松一一化解。曼城的后防沒有受到應有的考驗。賽后,瓜迪奧拉強調了拿到第二個進球的重要性,并語帶譏諷地說熱蘇斯“每場比賽都在假摔”,記者問他是不是有怨氣,“我有怨氣不是一天兩天了。”瓜迪奧拉鼻子一哼。
想象一下霍奇森拿到對方首發名單的神情:沒有阿圭羅?羅德里和費爾南迪尼奧踢中衛?斯通斯不是復出了?水晶宮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霍奇森掂量了半天,才把本特克換上。差一點,本特克的第一次觸球就破門了。埃德松將本特克的頭槌托到了橫梁上。
問題來了:如果你是霍奇森,會不會下半時一開始就換上本特克?尤其是上半時水晶宮的攻勢寥寥無幾,在記者的筆記本上大片留白的情況下?事實證明霍奇森應變略嫌遲緩。只給本特克15分鐘,即使對付和他們同一檔次的球隊,這點時間也不夠。本特克上場后,記者在筆記本上描述主隊攻勢的內容明顯增多。誠如此,如果本特克有45分鐘而不是15分鐘,羅德里和費爾南迪尼奧還能扛得住嗎?曼城未必會輸,但零封怕是保不住。
瓜迪奧拉分明是賭霍奇森判斷失誤:以斯通斯首發作為部署的前提。斯通斯也上場了,但比賽還剩10分鐘,即使斯通斯蓄意拆臺,又在后場搞出一堆幺蛾子,曼城也“來不及”輸掉比賽了。克魯伊夫那句名言又在耳邊響起:對手贏不了我們,但我們可能輸掉比賽。自相矛盾?一點不。曼城輸球,推而廣之瓜迪奧拉的球隊輸球,大部分是“作”出來的。僅以本賽季輸掉的兩場:斯通斯和奧塔門迪在諾維奇唱的那出雙簧,以及主場負于狼隊時奧塔門迪想不起來造越位,都是讓人無法想象也無法理解的異象。
霍奇森也許會爭辯:費爾南迪尼奧早就代庖踢過中衛,羅德里在馬競也在這個位置試過水。但他也沒有迫使埃德松多做出更多撲救。讓埃德松多撲幾個?這是絕大部分對手企圖做卻做不到的。這意味著曼城的中后場籬笆扎得不牢,前場解不開密集防守。
實戰中,曼城把主隊門將亨尼西打成了當場最佳,不是他的一次次精彩撲救,水晶宮可能要抱半打鴨蛋回家。瓜迪奧拉又嘮叨那句:“我們必須拿到第二個進球,否則對方的高球打過來,他們搶第二點的能力又強,那就不好辦了。”沒有中衛,少帶一名邊衛,中場客串后衛,這些都是解題的方案。你不能凡事都用錢擺平吧?
批曼城,英媒欲加之罪
賽季打到10月,曼城一度落后利物浦8分之多,這個差距比上賽季最大分差還多1分。你也可以理解為曼城嫌上賽季作得不夠,本賽季再作多一點,作得早一點。上賽季第8輪,曼城、利物浦和切爾西同分;打到第二個8輪曼城才輸了英超第一場,落后利物浦1分;至第三個8輪,利物浦仍領先曼城5分。而今的形勢令人陌生,自然難免引來各路媒體問個究竟。
一家美國財團搞了一個付費閱讀平臺,網羅不少英國資深媒體人做精品長文,其中一篇探討了曼城最近出現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三點:左閘,中場和引援。但文中闡述的問題,基本都是球迷肉眼看得到,也不難理解的。作者并沒有挖出讀者看不到、但希望了解的內在原因。
以左閘為例,文章指出法國人的位置太靠前,是對手經常威脅曼城后防的隱患。對不起,瓜迪奧拉的打法中,左閘一直是這樣,即使離開巴薩7年,巴薩仍然堅持左閘推到中線附近,甚至更靠前。
如果你對阿爾瓦的位置有印象,巴薩左閘的平均站位基本和門迪的活躍區域吻合。阿爾瓦要么成為中場倒腳時的一塊“擋板”,要么成為梅西打對手身后的邊鋒。他要是位置不靠前,如何可以飛渡關山切至對方底線?在邊衛已經是實際邊鋒的年代,還在批評邊衛位置靠前?
再說中場。曼城以及巴薩,中場都不囤積肌肉型打手,瓜迪奧拉強調的是防守中場切斷對方的傳球和滲透線路,而不是拼身體和對方刺刀見紅。費爾南迪尼奧如此,布斯克茨如此,阿隆索在拜仁也是如此。瓜迪奧拉就沒有用力量型中場的先例和興趣。
至于引援,哪個教練不喜歡手下屯一堆人?誰不是“人到用時方恨少”?但受傷是足球的一部分,執教的一部分就是為此準備預案,在某個位置人手短缺時,其他人可以代庖渡過難關。
德爾夫和津琴科都在門迪大修期間暫代左閘,也都完成了任務。沒錯,這兩人不是邊衛出身,某些時刻的確顯得脆弱。但一時不適應和根本不達標是兩回事。瓜迪奧拉選人的標準是一專多能,他說過:我希望全隊都是中場。這句話其實半開玩笑。誰都知道這只是理論上的可能,但必須理解這話的用心,是中場球員本身的屬性就是兼顧攻防。
大衛·席爾瓦的狀態逐年遞減,這也是新聞?瓜迪奧拉需要他,而不是急匆匆將福登扔進首發,一方面是席爾瓦的意識暫時無人能敵,下賽季他就離隊,盡量發揮他的余熱是當務之急。福登再有天賦,也還沒到席爾瓦加盟時的水準。曼城的中場一直都是費爾南迪尼奧主守,基于他年事已高,吃進羅德里是順勢之舉,羅德里要達到費鳥的水平,也需要磨練。但這類人才可遇不可求,曼聯可曾找到第二個基恩?利物浦有沒有找到另一個阿隆索?
批戰術不如批個人
文章沒說、也未必能說的有兩點,一是“取舍”;二是決定。選擇“小快靈”的活法,買人自然以技術和靈巧為主。全球上百萬職業球員,符合瓜迪奧拉套路的人只有那么一小撮,且不是錢能解決的。既然選擇小快靈,那就要接受這個打法帶來的風險,比如高度不夠,力量不足,體能略遜。同時,設計一套打法規避對方打法中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因素。都知道曼城后防高度不夠,但不是每個隊都有能力把高球玩得滴溜轉;都知道曼城中場沒肌肉,但不是每個對手都能剝下曼城的球權。你不能攢了七八個長人,卻橫豎想走地面,比如之前的曼聯。此其一。
其次,這么批的人,是否活在實況當中?球員是人不是機器,機器不會錯,錯的是系統。這恰是文章隱含對瓜的批評。瓜的球員不是陣型的奴隸,他們都是頂尖聰明的球員。是人就會犯錯。區別是,運氣好你犯錯沒有被逮著,運氣差,不僅輸球還要輸人。拉波爾特受傷,一是隊友傳球失誤,二是他選擇硬接對方一招,以身體相博,結果吃虧的是自己。拉波爾特別的場合這么做,也許是對方被抬下去,但那天運氣不好是自己進了醫院。別的場合,拉波爾特也許不和對手硬拼,放對方過去:倒要看看你有多大的本事!一個可能,是放過這次拼搶,布萊頓也沒撈到便宜,另一個可能,布萊頓就憑這個機會破門。但拉波爾特不是先知,你我也不是。
要批,就批奧塔門迪等人莫名其妙的失誤,以及從后場組織進攻時,傳球不到位,跑動不及時。這些是可以修正且可以改善的。沒有完美的陣型,也沒有完美的球員。貝利都試過空門不進,馬拉多納也試過點球宴客,怎么就看不得曼城出點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