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孔德昕
在你的印象中,一雙運動品牌的籃球鞋大概多少錢?
如果我告訴你一雙鞋能賣3萬人民幣,而且不是全球限量幾十雙,上面也沒鑲金鑲鉆,你信嗎?
這就是我國球鞋市場的現狀,也是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于近日發布《警惕“炒鞋”熱潮 防范金融風險》金融簡報的原因。在國內,“炒鞋”這件事已經朝著無比荒誕和畸形的方向發展了不短的時間。
球鞋炒賣夸張到什么地步?
“炒鞋”顧名思義,就是把球鞋當成對象進行炒賣,進而從中獲利。有人說市場經濟,這樣的炒賣行為可以發生在各種商品之下,為什么球鞋這件事鬧到需要央行亮“黃牌”?看完下面這兩方面原因大家就能明白了,因為球鞋炒賣已經到了相當夸張的地步。
一方面,球鞋的炒賣價格過于離譜。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一書中引用過這樣一段話,“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壯膽起來。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20%會使資本活躍起來;50%的利潤會令其更加大膽;100%會使它不顧一切人間法律;300%它就會敢犯任何罪行,甚至不惜冒被絞首的危險。”那么一雙熱門款球鞋的轉手利潤是多少呢?
開篇我們提到的是下面這雙2017年底發售的Air Jordan 1,中國球迷稱之為“薄荷綠黑腳趾”,它的發售價格是1299元。而眼下要想在二級市場買到這雙鞋的話,你要掏多少錢呢?答案如下。
從1299到31999,利潤是2363%。
我確實拿了極端例子來做說明,但翻幾倍甚至十幾倍的球鞋絕非少數。還是拿AJ1這款鞋舉例,今年5月發售的“倒鉤”配色原價1299,目前42.5碼在二手市場的價格是13359;同樣是5月發售的“湖人刮刮樂”配色原價1299,目前42.5碼價格在5499;8月發售的女鞋“紅絲綢黑腳趾”原價1299,目前38碼價格在3509元。
另一方面,“炒鞋”現象太過普遍,原價反成稀有物種。很多服飾或者商品都會推出特別版或者限量款,由于制作精良或數量稀少,價格也會水漲船高,這是正常現象,但這些溢價款式應該只是少數。曾幾何時球鞋圈也是如此,部分稀有配色或者誠意聯名被炒高價格,但這些都是鳳毛麟角的精品,不會影響整個市場的風氣。
而現在的球鞋市場是什么樣子呢?很多球鞋達到了原價反成“稀有物品”,加價成了“常規操作”的狀態。比如剛剛提到的AJ1,有媒體在10月14日統計過2019年發售的AJ1數量,單單是最經典的9孔高幫版本就已經發售了20雙不同配色!那么這其中現在能原價買到的配色有多少呢?答案是“1”。是的,其余19雙都要加價才能買到,少則加200-300,多的要加5000-10000。
類似的鞋款還有阿迪達斯的yeezy 350 V2,AJ 11,NIKE dunk sb等等,這些鞋絕大多數配色都要加價買,能原價買到的反而是極少數。
這兩方面一結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球鞋市場已經是一個龐大且畸形的產物。據人民網此前發文的統計,8月19日在各平臺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個熱門款的成交金額已達到4.5億元,超過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如此驚人的數字已經到了不得不管的地步,對于很多確實想買鞋自穿的人來說,他們已經買不起了。
是誰把球鞋炒成了股票?
3年之前,球鞋交易還不像如今這般瘋狂,那么到底是誰扮演了“幕后黑手”,將球鞋市場攪出了如此多的泡沫呢?在探求答案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絕不是一兩方造成的結果。
首先,品牌的限量炒作是開端。復刻、聯名、限量、稀有配色、明星上腳、解構、刮刮樂...各大球鞋品牌絞盡腦汁為自己的產品添加噱頭,而有些聯名限量款走的就是通過炒作賺取人氣的路線。NIKE在很多款球鞋的發售時會采用先到先得或線上線下抽簽的方式,有些愛好者甚至已經把他們的官方APP稱為理財軟件。阿迪達斯也同樣會采用登記抽簽的辦法,無限放大物以稀為貴的概念。
圖片來自網絡
一位國內某運動品牌的球鞋設計師告訴我,雖然業內不少人都對這種炒作行為感到不恥,但不得不承認,這是擴大品牌影響力的好辦法,一些國內品牌也走起了類似的路線。而這也是“炒鞋”現象愈演愈烈的根本。
其次,龐大的受眾群體拍響了巴掌。賣方炒作是一方面,買方的受用才讓交易最終成型。球鞋早已經不再和運動綁定,搭上潮流這一概念后,它的受眾大大增加了。而且在購買球鞋的人群中,學生占了不小的比例,他們的消費觀念不夠成熟、攀比心較重,讓高價鞋依然有銷路。
90后是趕上了球鞋文化逐漸興起的一代,NBA在中國的流行讓這一代成長起的孩子愛上了球星,也愛上了他們的簽名鞋。我曾在公交車上見到3位放學的高中生在討論球鞋配色,令人驚訝的是,三人腳踩的都是市場價2000+的球鞋,其中一位姑娘還說著自己未來一個月的購買計劃,幾款讓她心儀的球鞋個個價值不菲。拿北京舉例,大部分中學要求學生必須身著校服,而鞋成了同學們彰顯個性的主要途徑,這也使得他們不甘在方面落后于別人。
接著,各色交易平臺構建通路。買賣雙方都已就位,各線上交易平臺把他們連接了起來。這些球鞋交易平臺不僅給了大家轉賣的機會,還通過新品推薦、球鞋時間線、熱門款一覽等功能刺激著大家的神經,甚至打造成帶有社交屬性,鼓勵大家秀出自己的穿搭,變相鼓勵了球鞋炒賣行為。更有些APP推出了球鞋K線的功能,幫你記錄不同鞋款近一段時間的價格走勢,真正把“炒鞋”變得跟“炒股”一樣。
某軟件的球鞋K線,目前該功能已下架
最后,鞋販子奇貨可居推波助瀾。搭臺唱戲的都有了之后,鞋販子的出現讓市場加速畸形。帶著更多資本和明確目的的鞋販子會通過資源囤積爆款鞋,哄抬鞋價。在他們眼中,之前提到的學生和一些投機者都是韭菜。他們在搶鞋時干的是和黃牛類似的事情,但后續可以完全控制市場,通過自買自賣的方式隨意定價,牟取暴利。曾經還有鞋販子向我“傳授經驗”,夏天發售的高幫鞋款可以囤到冬天出手,每雙價格還能漲個幾百塊。
比如我們開篇提到的那雙現價30000+的球鞋,某平臺顯示過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賣出了5雙,這其中多少是韭菜,多少是“托兒”,又有多少是揮金如土的球鞋愛好者?
風險巨大 鞋穿不炒
鞋穿不炒不僅是通過手段讓市場回歸合理,也是提醒那些投機者,不要以為這種小聰明可以賺大錢。
我們能搜到不少新聞報道,里面說某某學生因為走上球鞋倒賣道路掙到人生第一桶金,我也確實有朋友在2年前留學時通過代購球鞋小賺一筆,但這其中是有著巨大風險的。
說到底,球鞋并非稀有金屬,它的價值極其不穩定。什么配色能價格“起飛”?什么款式會“倒閉(跌破原價)”?什么鞋會在發售后補貨(補貨通常會導致價格下降)?這些都是不確定的。球鞋愛好者都無法保證不會看走眼,如果你只是跟風投機,很可能費力不討好。
另外,如今中國的球鞋市場已經浮躁到極點,一旦某些平臺或者鞋販子跑路,將是又一次“爆雷”事件。更何況球鞋造假一直是無法避免的問題,高仿做工越來越精細,如果踩雷囤到假貨,必將損失慘重。央行簡報里也說到,“炒鞋”行業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絕非夸大其詞,聞者足戒。
鞋子終歸是日用品,某些球鞋因為有了特別的設計和意義得以提升價值,但這不該成為某些人賺錢的工具。說到底,那些“炒鞋”、“炒幣”之人沒有本質區別,他們只是想要割韭菜賺錢,而這個圈子不該被利用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