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閆羽
新賽季引進VAR以來,這項新技術在英超的應用一直爭議不斷。錯判、漏判似乎一點都沒少,倒是有幾次吹“體毛級越位”讓人印象深刻。而日前《每日郵報》還爆料宣稱,英超正計劃繼續技術革新,采用新的“肢體追蹤技術”來改善對越位判斷的效率,以減少視頻助理裁判們觀看比賽回放的時間。
這聽上去好像也算是好事,至少因不明顯越位在先而被VAR吹掉進球的斯特林和孫興慜們用不著再等太久,便可以知道自己是空歡喜一場了。然而這里還有一個事實,卻足以證明英超正在“錯誤的方向”發力——那就是越位早已經越來越少,不再是這一聯賽的主題之一。
孫興慜的進球被VAR判決越位無效
有VAR也沒查出更多越位
誠然,過去英超裁判“眼瞎”,漏掉明顯越位球的案例并不算少見。今年加入VAR之后,視頻助理裁判明察秋毫分辨出原本肉眼根本很難看出的越位也不止一次:斯特林對西漢姆給熱蘇斯助攻前的跑位,孫興慜在對壘萊斯特城時的前插進球,統統都是進攻球員先只突出了一丁點。
然而僅憑這些印象,卻只會得出錯誤的判斷:你以為英超的越位判罰會變多?恰恰相反,截至上一輪聯賽結束,本季英超的場均越位數是3.65次,這比18-19賽季的3.8次還要低一點。而如果把觀察范圍擴大到更早之前的賽季,你更為發現越位次數的減少是大趨勢之一。根據OPTA的統計,97-98賽季英超可是場均能有7.8次越位,到05-06賽季已減少6.3次,到了13-14賽季則只有4.2次。
斯特林助攻熱蘇斯之前似乎越位了幾毫米
其實不僅僅是英超,英格蘭低級別聯賽也有相同的趨勢。英冠聯賽的場均越位數從2013-14賽季的4.7次下降到了上賽季的3.1次,同期英甲聯賽也從4.6次下降到了3.5次。另外世界杯也是個很好的例子。在1986年的墨西哥,每場世界杯比賽平均有7.6次越位。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更是場均多達8.5次。然而去年在俄羅斯舉行的,第一屆引入了VAR的世界杯,場均越位數卻僅僅只有2.7次。
從球員個人數據的方面來看,越位數的下降趨勢同樣明顯。如果將世界杯上越位次數最多的球員列表,你會發現能排在靠前位置的球員中僅迪烏夫和亨利曾活躍于本世紀,其他選手都來自上世紀六、七、八、九十年代。而就英超范圍來說,上賽季越位次數最多的球員——伯恩利中鋒克里斯·伍德全季53次的表現絕對不少。但整個聯賽排在他身后的布萊頓中鋒默里就只有38次了。
時代變了,套路也變了
數據下降趨勢如此明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種情況?問題的關鍵恐怕還是在于規則的調整和流行風尚的轉變。從2003年開始,國際足聯為鼓勵進攻,提出球員處于越位位置并不會總被判罰,違例與否還要根據他的行動和具體位置。而2005年,國際足聯更是在規則中加入第11條,明確清晰地確定了只有三種情況才算是“涉如進行中的比賽”而構成越位違例。
規則調整之后,進攻球員可以安然地站在“越位位置”,等待警報解除機會來臨才投入攻擊。而這一改動也引發了連鎖反應。曾幾何時,有不少前鋒樂意在“越位線”上跳舞,用賭博式的突擊與對方后衛玩心跳的感覺。規則變動之中,這種策略則變得并不是特別有必要。另外曾經可以依靠整體前壓而將對方前鋒位置逼退一點的后衛們,也發現亮出身后的空地比過去危險了很多。
既然前壓造越位變得越來越困難,那便不如在防守時多退一點守住禁區,這也就是大多數英超弱旅們的選擇。與此同時,整個聯賽的風格也改變了太多。在上世紀末,英格蘭人的理念是要讓比賽打盡量多的“回合”,沒人一直把球控在自己腳下。而現在,英超則仿佛已經被劃分為兩種對立套路:要么控球,要么反擊。
在21世紀的頭五年時間里,英超還很少有球隊會在一場比賽里控球率超過70%。而從2011-12賽季的20場開始,這種控球“一邊倒”的比賽就開始變得每季至少有兩位數的場次。到2017-18賽季,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63場,上賽季的更是達到了67。而當攻擊一方都喜歡把球控在腳下,越位自然也不會變得更多。同時拿不到球權的隊伍又會更加退守,進一步把可以用來越位的空間給擠沒了。另外就算守方開始發動快速反擊,那也是很難造成越位的——畢竟后場傳球絕對不會被判越位。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越位和造越位都早已不再是英超的流行風尚。當然,它暫時還不會從此消失,在英格蘭也還有像伯恩利這樣套路比較復古,采用442陣型前鋒越位比較多的球隊。只是由于各隊更加推崇讓前鋒積極參與進攻組織(就像利物浦的菲爾米諾),越位多的角色似乎已逐漸從中鋒轉向邊路選手。除去像伍德、瓦爾迪這樣比較純粹的英式中鋒或者射手,英超最近越位比較多的球員如阿爾米隆、加齊都是邊鋒。還有別忘了被VAR抓到的斯特林,他的攻擊也是邊路后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