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在國足世預賽不敵敘利亞、國奧邀請賽輸給朝鮮后,中國球員整體水平的低下再次令球迷感到失望甚至絕望。隨后,中國足協要求中超、中甲、中乙俱樂部暫緩簽署國內球員工作合同,限薪似乎已經勢在必行,或許這一舉措能夠推動本土球員留洋,推動中國足球的進步。
近些年,中國球員基本上絕跡于歐洲五大聯賽,這和韓日的留洋大潮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目前,中國只有武磊這一獨苗在西甲踢球,他也多次提到了在歐洲踢球的好處:“節奏快、對抗激烈,提高對足球的認識。”武磊說出的其實是所有人都懂的道理,中國球員之所以在外戰中失誤頻頻,就是因為習慣了國內的慢節奏賽事,一旦遇到真刀真槍的逼搶,腳下完全不聽使喚。
那么大家都懂的道理,為何沒有太多中國球員選擇留洋?顯然,錢是一個重要因素。由于中超俱樂部持續的大資金投入,球員的年薪待遇和獎金數額都非常高,平均收入已經躋身世界六大聯賽,而那些俱樂部的主力,具有國家隊經歷的球員,年薪動輒都是千萬以上。如果他們前往歐洲踢球,恐怕年收入至少腰斬。
比如武磊在西班牙人的年薪只有100萬歐元,是在上海上港時期的一半。有消息透露,這次為了支持武磊留洋,上港甚至拿出一筆錢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經濟補償。武磊是頭頂中超最佳射手光環前往海外深造,至于其他球員出國踢球待遇更低。
2014年,張稀哲和德甲沃爾夫斯堡簽約兩年半,他的年薪更是只有武磊的一半,為50萬歐元。不過在狼堡,張稀哲半分鐘出場時間都未能撈到,還淪為了幫大眾集團買車的站臺模特。半年之后,張稀哲灰頭土臉回到國安,據悉他的年薪有900萬人民幣。
一年之后,張呈棟也從國安租借到西甲的巴列卡諾,不過他的工資直接是由贊助商支付,俱樂部無需花錢。據悉,張呈棟在西甲的工資只有500萬人民幣,而他現在在華夏幸福的稅后年薪都超過1000萬人民幣。
出國踢球工資減半,回國收入至少翻倍,面對這樣的誘惑,球員是否會做出留洋的選擇?恐怕大多數人都不會輕易嘗試,畢竟出去踢球壓力大還賺錢少,并不是什么美差。
而且國內的高薪不僅讓聯賽里的球員缺少留洋的動力,還吸引著在海外闖蕩的年輕球員。最近幾年,韋世豪、楊立瑜、唐詩等備受矚目的新星都選擇回國踢球,性格耿直的韋世豪曾直言:“中國足球環境錢太多了,作為一個中國球員跟國外球員比太幸運了,國外球員沒有退路。比如一個非洲小孩,一家老小都指望他踢出來養家,但我們有退路,我們在國外踢不出來還能回國掙錢,上進心可能沒有人家那么強。”
在國外踢不上還能回國賺大錢,這樣的思想之下,那些送到海外培訓的中國青少年自然會缺少破釜沉舟的斗志。甚至,還有一些不良經紀人,專門利用國內外工資待遇的巨額差價,操作一些年輕球員留洋,在裝模作樣的鍍金之后再運作回國賺錢,這種操作已經完全背離了留洋的初衷,也導致一些難得的好苗子被破壞。
因此,中國足協新聞發言人透露,新政策將會鼓勵優秀年輕球員留洋,并且表示應該向日本學習,出去闖蕩。根據2018年數據,中超平均年薪約為100萬美元,排名世界第六,僅次于歐洲五大聯賽,而日本聯賽平均工資僅有約32萬美元,還不到中超的三分之一,排名世界第19,韓國更只有約13萬美元,是中超的約八分之一,世界排名第27。
韓日球員出國踢球的動力更強,在一定程度上和收入也有關系。日本J聯賽東京FC俱樂部規劃部長小林先生透露:“日本球員在J聯賽效力,頂薪大概在300萬人民幣上下,前往歐洲聯賽踢球之后,有些球員的收入可以增加十倍!”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能力和收入總體來說應該基本成正比,只是這些年在中超完全扭曲。如果中超新政嚴格限制球員頂薪,降低球員的平均工資,將收入回歸正常,本土球員出去闖蕩的動力或更強。
文/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