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日前,一則“人大附中學生為上北大放棄足球”的新聞在互聯網上傳播。新聞的當事人、人大附中三高足球隊的秘書長李連江在被問及這則新聞時,無奈的表示:“家長們認為職業足球風險太大,可以理解,我們也不會干涉。但是相關的部門能不能在政策方面設置一個通道呢?”對比美國、日本的大學生,中國的大學生足球聯賽的確難以成為球星的搖籃。中國的高校體育究竟在哪里比不上其他國家?
【不存在的人才金字塔】
事實上,中國足球在小學、中學階段已經不缺少“體教結合”的嘗試。目前效力于山東魯能的段劉愚,曾經就在國少隊期間以帶書去集訓著稱,他也是深圳南山中學的優秀足球人才。但即使是段劉愚,在選擇魯能足校之前也曾經為是否放棄學業而猶豫,如今,他也并不具備從頭再來拿到名校學歷的能力了。而那些潛力不如段劉愚的大多數人,面臨的則是更殘酷的情況。
事實上,這些被淘汰的“體教結合”產品成為了大學足球的主要組成部分??勘K蜕贫冗M入大學后,他們已經沒有參與高水平競技的能力。人才基礎的匱乏,讓大學生足球缺乏選拔人才的金字塔體系。
【商業化滯后讓球星折翼】
大學足球也并不是沒有為職業聯賽輸送球星。目前效力于江蘇蘇寧的李昂,曾經是河海大學的學生;尹鴻博更是在效力中超之余拿下了華南師范大學的本科學位。不過,中超聯賽的大學生球員仍然寥寥無幾。《解放日報》2011年曾經報道,各大學對校隊的運營費用大約20萬元左右,如今8年過去,校隊的運營費用已經上漲到近百萬元,而大學生球員沒有任何報酬。
而能夠幫助大學校隊解決開支問題的商業開發,在中國幾乎還是零。在阿里贊助大學生聯賽之前,聯賽每年的商業贊助不過100萬元左右,甚至無法覆蓋一支球隊的支出。大學足球的盈利,目前看來依舊遙遙無期。而正因如此,愿意以職業標準要求自己并最終踏入職業聯賽的球員,也就寥寥無幾了。
【打破惡性循環需要契機】
從去年開始,相關部門和企業其實已經開始重振大學生足球聯賽,但這并不意味著覆蓋面更高的足球聯賽必然能夠產出美國、日本那樣的高素質足球人才。大量球隊不會得到場邊觀眾的助威;不溫不火的局面、稀稀落落的看臺,自然也得不到贊助商的重視,場邊廣告牌十分罕見,合作媒體也很少轉播報道……大學足球的惡性循環,仍然需要一個契機來打破。
這或許就是中國高校足球無法像美日那樣制造球星的一個原因。未來一段時間里,隨著商業力量的進入,那些放棄中超選擇北大的球員們或許能夠得到更好的待遇;但可見的未來,我們仍然無法看見這些選擇北大的人回歸職業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