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評論員楊帆述評
同樣0比1不敵韓國,上個月的東亞杯是死得輕如鴻毛,而今次的U23亞錦賽小組賽首戰是死得重如魯能泰山。悲欣交集,中國足球的命運或如弘一法師所言,郝偉的國奧踢出了中國足球目前能夠拿得出來的最高水平,更重大的意義是給未來幾年的中國足球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足球的真義是自己跟自己的“比賽”,重要的是成長性。跟對手無關,跟結果無關。這是一場令人欣慰的比賽,我們在學習區獲得了一次成長。前92分鐘是國奧踢的,最后的1分鐘是中國足球踢的。所謂父債子還,國奧也好,武球王也好,都是身背著爹地的債務跑江湖。而韓國隊相反,出發的時候爹地給了一大堆銀子。
值得一提的是,國奧在學習區或恐慌區表現出來的平靜和穩定,一如武球王在和巴薩的比賽中所展示的。最重要的不是那個歷史性進球,而是背后的火焰、初心、渴望和動機。鋼琴教授馬迪·瑞卡里奧說,“手大不大不重要,思想和初心更重要。它們必須朝向同一個方向,當一切確定之后,手便自然會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必去操心硬件層面的技戰術表現,因為,手和腳自然會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前提是渴望和初心朝向同一個方向。郝指的國奧展示了這種可能性,在盡人事的層面,做到了同樣的事情。不能因為武球王打成了,就說牛逼,國奧沒有結果,就說不行。沒有無緣無故的平靜和穩定發揮,不管接下來跟烏茲別克斯坦和伊朗的結果如何,足球的火焰始終在燃燒,盡到人事即可。
如何繼承前任里皮和佩蘭留下的遺產?鐵指是徹底推翻重回治亂更替的老路,而郝指這里,你能看到里皮和佩蘭部分地回來了。個人以為,這要歸功于魯能在中超的探索。北上廣不能代表中國,魯能之于中超,相當于中國之于亞洲,都是在艱苦的學習區求生存。魯能是一個完整的力量型足球的配置,以至于部分魯能球迷批評李宵鵬只會開大腳。里皮、佩蘭的大腳開得還少?都這么踢一定有他的道理。一脈相承的,郝指同樣強調非常高的前場壓迫和中長傳直接打身后。
如果說框架是沿襲了里皮和佩蘭,那么,段劉愚是是魯能加上去的烙印。同樣是中場核心,跟張稀哲的組織核心不同,小段更像一個9號半的功能。鐵指更希望球經由稀哲組織過渡以后向前推進,但實戰中往往體現為為了控球而控球,對手的陣型得以持續保持在高位的同時我們向前的侵略性被壓縮,就形成大仙所說的“防守不能反擊”。但這個難題在郝指這里或有了被破解的可能性,用韓國國奧教練金鶴范的話講“雙方踢得比較平均”。這跟東亞杯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還是大賽經驗不足,可能很多人會說,小段位置是跑到了,但幾腳打門都沒能發上力。這個問題要知足,2019年后半段,如果魯能不破格使用小段,跑位的人可能都沒有。
有人會說,在這個晚熟時代,國家隊球員普遍年齡偏大,不可能像U23小孩那樣維持高強度的比賽節奏。2015年亞洲杯,佩蘭的國家隊加上鄭智的平均年齡史上第二年輕。這就要看鐵指如何平衡和取舍了。說回國奧,賽程如此密集,12日和15日分別對陣兩個在身體對抗比韓國更硬朗的傳統強隊,這種強度和節奏下的續航能力會是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