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疫情下中國足球該降薪嗎?高薪也沒提升水平

國內記者組04-01 15:18

體壇周報全媒體國內記者組報道

目前,幾乎全世界的足球賽事都暫停了,而各大洲職業聯賽的一些俱樂部、包括一些國腳的足協做出了主動“降薪”的姿態,以共同攜手度過這個艱難的時刻。

降,還是不降,這恐怕對于所有的俱樂部或者足球機構來說,都是問題,而降薪也成了近日中國足壇最火熱的話題之一。

武漢卓爾老將艾志波就直白表示,歐洲俱樂部的運營依靠門票、電視轉播、贊助商、周邊產品的收入,沒有比賽必然會導致這部分收入銳減,而中超俱樂部則基本都是靠投資人大量“輸血”。歐洲球員在聯賽停擺之后都處于放假狀態,降薪理所當然,而中超球員卻長期處于集訓狀態,沒有理由降薪。

針對這個話題,體壇傳媒的幾位中國足球記者,也都有話要說!

馬德興(體壇周報副總編輯):職業足球應在減薪方面做出表率

這一次,疫情讓全球的足球賽事、體育賽事所受到的沖擊和影響巨大。盡管中超聯賽因為延期所帶來的的損失迄今為止尚未有一個明確而直觀的數據,但現實情況卻是:減薪恐怕也將是大勢所趨。而且,根據目前的現實情況,不管是中超還是中甲,職業足球應該在減薪方面做出一些表率!

短時間之內,職業聯賽恐怕還不可能重啟。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職業俱樂部(包括中超、中甲甚至中乙在內)在經濟方面的損失究竟有多大?這似乎是一筆難以算清楚的賬。但是,今年以來“打水漂”的情況恐怕是清晰可見。

因為年初國內的疫情,讓諸多球隊只能暫時繼續在海外滯留。而滯留海外的食宿、交通、場租等費用,相信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且恐怕也是各俱樂部有史以來支出最多的一次。但是,國內聯賽至今何時開賽仍是未知數。從正常的競技角度來說,這個超長的冬訓支出費用恐怕就“打水漂”了。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要看到更為現實的情況,即盡管目前的中國足球聯賽號稱“職業聯賽”,但所有“職業俱樂部”其實都是建立在企業或公司基礎之上的,都是“輸血型”俱樂部。俱樂部的存在與否、生存得好與壞,根本就是取決于俱樂部背后的母公司或企業,以及其“輸血”程度。這一點完全不同于歐美的職業俱樂部,后者是建立在社區基礎之上。

而且,中超聯賽整體上與歐美職業聯賽的經濟基礎完全不同,歐美的職業聯賽依靠的是贊助商、電視轉播,然后是比賽的門票收入、比賽日的其他球迷消費的收入;中超的俱樂部整體基本就是靠母公司與企業的輸血。中國的眾多職業俱樂部所依賴的母公司或企業最近幾年受整個經濟大潮的影響,遭遇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這一次的疫情更是加劇了那些母公司或企業的困難。疫情下,有多少中小企業已經遭遇不幸?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共渡難關?中國足球恐怕就更應該做出一些犧牲,不管球員還是教練員抑或是工作人員,主動減薪,以示共渡難關!或許等聯賽重啟后,可以考慮恢復至正常情況;或者是今年一年全面減薪,至明年恢復正常。無論是從現實角度、從中國職業聯賽和職業俱樂部的生存與長遠發展,抑或是當前疫情下的示范性作用,減薪都是利大于弊。

葉慧(體壇周報國內足球記者):中超應緊跟世界足壇潮流

現在談中超降薪的話題是挺與時俱進的,好歹中國足球也能緊跟世界足球潮流一回。站在俱樂部的角度,降薪肯定意味著投入減少,還能順帶應付足協的投資帽政策,可謂一舉兩得。只不過,球員是不是能理解就不好說,還得看實際情況。不訓練無比賽一直放假的,降薪自然是順應潮流;假如只訓練不比賽,那還是要發訓練補貼的。作為吃瓜群眾而言就是事不關己看戲的。點贊理由不外乎現在特殊時期嘛,足球人就應該共度時艱。吐槽的多少帶點仇富心態,那幫球員都賺那么多年大錢了,這個時候少拿點又有啥所謂。

金山淞(體壇周報資深記者):高薪也沒提升中國足球水平

我是欣賞降薪決定的,無論從中國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還是中國聯賽的技術水平,都不該出現此前的如今的這種高薪。高薪是嚴重違背市場規律的,事實上,從這些年中國足球的走勢也能看出,高薪并不能提高中國足球的水平,從某種程度上,反而降低了中國足球的水平。

王曉瑞(體壇周報國內足球記者):球員擔心有人偷換概念

減薪和降薪屬于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事實上早在疫情爆發之前,整個中超已經開始醞釀“降薪潮”,它同新冠疫情本身沒有必然的聯系。減薪只是暫時性為應對經濟危機,所不得已而為之行為。而降薪是實實在在于一份新合同上降低工資,

前不久亞足聯同國際足聯商討減薪,所涉及的提議也是有具體時間限制,比如可以考慮削減2月-4月工資。這就表明一旦各國聯賽和亞冠6月以后正常開踢,運動員的薪水還要爭取正常發放。但現在至少據我了解,很多中超本土球員所擔心的,就是有人想要打著疫情期間減薪的口號實施降薪。

特別是一大批今年12月31日合同到期的球員,他們之前的續約談判很不順利,“如果因為疫情而減薪1-2個月,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減薪絕不等于同降薪,疫情期間減薪同未來幾年簽署一份新合同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不能拿這個月的特殊情況,去調控未來幾年的保障。”這是一位隊員的原話,他現在最焦慮的,就是有人偷換概念而達到全面削減開支的目的。

蔣嫻(體壇周報國內足球記者):中超需要恒大,也需要建業

近些年來,中超球員薪水就呈現虛高狀態,隨著這種金元足球的刺激,越來越多的中小球隊舉步維艱。一個聯賽需要恒大這樣舍得投入的俱樂部,但也更需要建業這樣維穩的中小型俱樂部。在隨著越來越多的中甲、中乙俱樂部相繼因為資金困擾而解散的背景下,趁著這次疫情的影響,是該好好反思一下近年來中超球員薪資水平以及獎金政策過高給中國聯賽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就此改變中超畸形的發展狀態。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