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考慮取消單項世乒賽,以全年三至四站大滿貫賽事更專注于個人賽”、“將現有的羽毛球3局21分制改為5局11分制”,近日,國際乒聯和世界羽聯分別在考慮對項目進行改革,旨在擴大項目的可看性和影響力,但是兩者遭遇到的反饋卻不盡相同。
盡管國際乒聯主席托馬斯·維克特表明了國際乒聯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丹頓提出的“取消單項世乒賽,以大滿貫取而代之”的說法并沒有經過國際乒聯內部討論,不代表官方意見,但這樣的考量畢竟代表了一定的可行性,引發了乒乓球選手的熱議。
也有包括佩爾森和瓦爾德內爾在內的名宿對此表示反對,他們認為,世乒賽是現行大賽中影響力最大的比賽,大滿貫可以推行,但不能以犧牲世乒賽為前提。在去年奪得布達佩斯世乒賽男單亞軍的法爾克也表示沒有其它選項,單項世乒賽應該保留。
不過更為主流的聲音是贊同大滿貫賽事的盡快實行推廣,比如許昕、梁靖崑、王楚欽都公開表達了對大滿貫的支持和期待,而他們最看重的兩點——大滿貫冠軍和獎金,也正是這項議題被廣泛接納的主要原因。關于是否取消單項世乒賽盡管有所分歧,不過推行大滿貫倒是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贊成。
而羽毛球那邊并沒有出現這樣較為和諧的支持局面。世界羽聯曾在兩年前提出過將3局21分改成5局11分的議題,但并未得到通過,兩年后,世界羽聯主席拉爾森表示還會繼續推動11分的改革,預計明年東京奧運會后將重啟投票。但拉爾森的言論一出,除了少部分的支持者外,更多是各方反對的聲音。
其實早在兩年前的時候,林丹、戴資穎、桃田賢斗等名將就已經表達過對改革的不滿,認為11分制的比賽缺少拉鋸感,21分更容易掌握比賽節奏。這一次,馬來西亞全隊更是集體對11分制搖頭,總教練黃宗翰表示:“21分能夠考驗選手整體實力,讓羽毛球更具有吸引力,而11分會降低羽毛球的競技門檻,減弱觀賞性。”
為什么擁有相似的出發點,但國際乒聯和世界羽聯收到的反饋會大相徑庭。對于球員來說,冠軍頭銜和比賽獎金是最重要的兩個指標。在冠軍頭銜上,對于乒乓球選手來說,兩年一次的單項世乒賽,冠軍只屬于極個別的那幾位,而大滿貫一年三四站,世界一流選手都有可能獲此殊榮,擁躉自然只多不少。
但對于羽毛球選手來說,11分制的確是提升了比賽的激烈程度和可看性,但恰恰也提升了比賽的偶然性,二流選手有機會爆冷,頂尖選手整體實力卻不再像以往那么突出的顯現,輸贏的偶然性增大,這當然不是實力型選手愿意看到的結果。
再從比賽獎金來看,乒乓球大滿貫賽事向網球靠攏,在市場化職業化方面是比其他巡回賽有更大的作為,也會讓選手的知名度、影響力有一定的提升,獎金更是會超越其他賽事,這一點當然會得到選手的支持。而羽毛球改革的只是比分制度,對于選手切身無論從冠軍數、影響力、收入都沒有十分切實的好處,自然也就備受冷落了。
我們都說,乒乓球項目被中國隊所壟斷,而羽毛球項目目前各方勢力更均衡,但相反前者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和推廣更廣泛一些,或許,從日前兩個組織的改革上,我們也能找到造成這種原因的些許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