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駐英國記者 劉川
盡管上周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信心滿滿地宣布英國已經度過了新冠疫情的“峰值期”,一切似乎都在好轉,復工復產也已經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然而事實卻是在這之后的一個星期里,英國的疫情數字并未有任何明顯好轉的跡象。本周三當天,全國仍然有超過6000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另加649個單日死亡病例,而這也讓英國正式成為全歐洲首個新冠死亡人數突破3萬的國家。
毫不光榮的歐洲老大
英國其實早在周二就在死亡人數這項數據上超越意大利,成為歐洲第一,全球第二。政府當天強調說疫情還未結束,現在以這項數字來界定他們的防疫措施成功與否太過草率。而對于本周居高不下的新增確診數字,英國媒體也強調說這是因為政府現在大大增加了檢測力度所致,并不能說明疫情沒有得到控制。
英國政府在這次防疫過程中一直對各種數據圖表相當重視,早在3月初約翰遜就曾指出政府的防疫總目標就是增大國民醫療系統的收治能力,在圖表上用這條數據直線最終“壓平”疫情爆發的曲線。你會發現英國隨后兩個月的一系列防疫措施都是圍繞這一數據任務展開:他們用令人側目的施工效率興建了不少方艙醫院,用這部分新增的床位大大提高了國民醫療系統的收治數據。與此同時,將疫情統計和檢測僅僅集中在重癥患者群體,并且直到4月底才開始納入養老院和社區的死亡數據。
在這一系列的操作下,英國的疫情數據在4月初一度看上去要明顯優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尤其是大量增加的床位資源,讓民眾當時對政府的抗疫部署很有信心。然而人們到了月底隨即發現,方艙醫院這些新增的床位在建成之后并未被大量使用。政府率先在東倫敦碼頭區完成改建的倫敦南丁格爾醫院,光是先期床位就多達4000個,但是在隨后的三個星期時間里,這里居然僅僅收治了51個病人。醫院的發言人將大量床位的閑置看作是一種“成功的標志”。
英國媒體并未理會這一吹噓,他們倒是發現在同期的那4個星期(截止到4月17日前),倫敦光是醫院里的新冠死亡人數就達到了4697,要知道1940年由納粹德國發起的“倫敦大轟炸(The Blitz)”,其中峰值期的那四周,英國首都的總死亡數也只有4677人。媒體非常憤怒地做出結論:政府已經讓新冠疫情對倫敦人口的直接影響直接超過了80年前的希特勒。
寫作“奇跡”,讀作“任務量”
約翰遜在3月份宣稱正式放棄“群體免疫”的同時,曾經給政府設定了兩個目標,一是力爭將全國的疫情死亡人數控制在兩萬之內,二是在4月底將全國的檢測力量增加到單日10萬。結果死亡數據在5月初就早早突破3萬,現階段領跑全歐;而他們在4月的最后一天不惜一切代價將單日的檢測數據刷過了12萬,看似順利完成任務。然而當天英格蘭媒體就指出,這12萬包括了大量他們在當天完成寄送的檢測盒,只要順利發貨就將其納入到檢測數據中。而在一周之后,英國在5月6日當天的檢測數仍舊在7萬上下徘徊,4月30日那天刷出的所謂單日檢測12萬的奇跡,到底意義何在?恐怕只能短暫提振一下民眾的抗疫士氣。
而提到提振社會士氣,英國政府同時也對英超重啟寄予厚望。不過多方拉扯了一周,光是一個場地問題都未能在俱樂部之間達成一致。而球員對疫情還在單日新增6000,死亡600的情況下重啟聯賽疑慮重重。外界此前曾認為在諸多細節操作方面,英超只需要視德甲的狀況,在后亦步亦趨即可,但是現在看來,這并非是一個那么簡單的任務。至少兩國現階段的疫情狀況不具備可比性。英國要想在同等條件下重啟聯賽,至少要在6月初讓自己在每日新增病例和死亡數據上降到現有數據的十分之一,而這兩項數據,是短期內刷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