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家隊一統DNA③:模塊管理,足協改變了人才構架

馬德興05-22 10:00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報道

在整個中國國家隊建設體系中,這次足協的調整還引進了“模塊管理”概念。除了“一統”各級國字號隊伍之外,涉及到具體隊伍的建設與任務時,圍繞著2024年巴黎奧運會、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等將各個不同年齡段隊伍進行“分塊”處理。

譬如,就以成耀東目前所統領的2001年齡段U19國青隊為例。盡管01年齡段國青隊無緣今年10月份在烏茲別克進行的U19亞青賽決賽階段比賽,但因為這個年齡段隊伍未來還將承擔2024年第六屆亞洲U23錦標賽暨巴黎奧運會預選賽的任務,因此,這個隊伍今年繼續保留且將參加中乙聯賽。

國內足壇一直有“奧運年齡段”與“非奧運年齡段”之分,像97-98、93-94、89-90、85-86等年齡段因為恰逢奧運適齡年齡段,因而成為重點年齡段,適齡球員所受到的重視程度遠超99-00、95-96、91-92、87-88等非奧運年齡段(也稱為“三不靠年齡段”)。但實際上,四年一屆的奧運會所涵蓋的是四個不同年齡的所有適齡球員。所以,這一次,中國足協在國字號隊伍建設方面就將邁出根本性轉變的一步,即除了讓成耀東繼續擔任01年齡段U19國青隊主教練之外,待下半年疫情不再影響之時,中國足協將組建03年齡段U17國青隊、為下一屆亞青賽進行準備,屆時不出意外的話,成耀東將兼任03年齡段國青隊主教練,這其中,2004年出生的小球員當然也是03年齡段國青隊中重點關注的球員。

換而言之,成耀東將作為2001、2002、2003、2004年這四個符合參加巴黎奧運會適齡年齡球員的總教練,率隊準備巴黎奧運會,形成一個“巴黎奧運模塊”。與此類似,中國足協再往下組建2005至2008這四個年份各自的國少選拔隊,形成“洛杉磯奧運模塊”。

這種模式最大好處,就是將整個人才的基數擴大。如果僅僅只是以2001-2002年齡段這個過去傳統認知中的“重點年齡段”選拔,顯然會出現明顯短板;但如果再進一步擴大至2003-2004年齡段中,或許就能夠得到有效增強。這就好比今年1月份在泰國進行的U23亞錦賽中,97年齡段隊伍中缺乏優秀的中后衛,但2000年出生的朱辰杰的涌現,顯然是有效彌補了短板。

這其實也才是歐美足壇包括近鄰日本足壇所說的“一統三軍”的概念,即每個年齡段隊伍展開集訓時,將更低年齡段中突出者、優秀者召入隊內參加訓練,而當這些球員再回到同年齡隊伍中時,便可以成為領軍者。而國內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一統三軍”的概念片面地理解為一名主帥擔任多支國字號隊伍的主教練。

理解了這一點,其實我們也就很容易理解這次在上海組織的U19國青隊35人集訓名單中為什么會出現四名2003年出生的球員了,因為這四名03年齡段球員恰恰就是目前01年齡段中所缺的中前場有進攻特點的球員。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把一屆奧運適齡球員分為兩個年齡組即“大組(即國內通常所說的適齡年齡段)”和“小組(即國內通常所說的三不靠年齡段)”,縱觀最近五屆奧運會男足賽,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國內所說的“三不靠”非奧運年齡段球員最終參加奧運會的人數不少,過去五屆奧運會中,所占的平均比率超過25%。在奧運男足每隊18名參賽球員中,平均為4到5名球員。這四、五名球員不是無緣無故地突然“冒”出來的,而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在準備奧運過程中認真鍛煉并最終打磨出來的,更不是奧運之前臨時突擊出來的,而應該是較早時間里有意識地重視培養的結果。

通過對奧運會參賽隊伍人員組成結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次中國足協在國家隊建設方面其實是打破了國內固有的奧運備戰思路與方式、方法。當然,最終的效果如何?恐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足協究竟能夠堅持多久。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馬德興

體壇周報副總編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