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姚明的兩會提案你讀懂了么?

姚明男05-29 21:08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姚明在兩會上的提案題為《體教融合不能忽視人格塑造》,“姚明說沒有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上了熱搜。其實不用看提案的完整內容,光是熱搜的這一個短句就足夠我們琢磨許久——或許有不少人沒有讀懂姚主席的意思。

(一)體育和教育 誰離不開誰?

沒有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對于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教育離不開體育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四年本科,一般中國人用16年的時間接受“教育”,最終成長為一個社會人。姚明想告訴大家,在對一個普通人的培養過程中,體育的存在必不可少,它幫助強健我們的體魄,鍛煉我們的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面對失利和勝利時,處理各種情緒的能力等等。所以說體育離不開教育,即便我們不以職業體育為目標,甚至不以靠體育上個好大學為目標,體育教育一樣必不可少。

但其實這只是姚明“體教融合”提案的一部分:鼓勵中小學校與體校加強合作;體校教師進教師編制,在工資待遇、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等方面納入教育系統統籌;提高基層教練員、裁判員待遇,鼓勵基層教練員參與學校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

姚明提案還包括:建議將適齡體校學員、專業運動員全部納入義務教育體系,提升其人文素質、科學素質。這一部分可以理解為:體育離不開教育。

這句話的偏向是:我們培養的目標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一個運動員。當你這樣理解時,希望解決的問題就變成了:中國職業運動員的選材,以及職業運動員在被淘汰之后該何去何從。

姚明今年的提案由這兩部分組成,也基本延續了往年的思路。

(二)體育教育=跑步+引體向上?

今年兩會還有一個提案上了熱搜,“把體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有不少人將這兩個提案放在一起討論。在姚明提案的微博熱搜之下,也出現了這樣的評論:我也覺得挺對的,所以從娃娃抓起可好?你別讓我考前突擊啊。

這又是對姚明提案的一大誤解。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教育必然要考試,而體育就等于跑步、引體向上等可以量化的運動,因為這樣方便考試。

但我們不妨仔細想一想,如果“體育=跑步+引體向上”的話,那的確可以幫助我們強健體魄,但怎么培養“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面對失利和勝利時,處理各種情緒的能力”呢?所以真正應該在我們16年的學生生涯中普及的體育教育,是籃球、足球,棒球、網球等等各類豐富的運動項目。

當姚明拿自己女兒舉例時,他也說:我要求她至少參加學校的一個體育社團,首先是鍛煉身體;其次讓她融入一個新環境,和不同的團隊,不同的孩子在一起。不斷更新的環境可以提高她的適應能力,因為賽場就是一個小社會。

所以姚明當上籃協主席后,實際在推廣的,并不是“100米跑進14秒及格”,而是各級校園籃球聯賽。

(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既然姚明想要推廣的體育教育不是能考試的那種,那么問題來了:

誰關心呢?

教育=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在這種觀念下,沒有姚明口中的“體育教育”存在的空間。也正是因為如此,姚明在2013年成為政協委員以來,就一直為校園體育奔走呼喊,從對體育人才選拔的重要性,到對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強調了個遍,但都反響平平。

臺灣有高中籃球聯賽(HBL),決賽時的觀眾能填滿整個臺北小巨蛋,日本有甲子園,他們的高中生都能在運動場上揮灑青春熱血,我們的高中生熱血都灑哪去了?

最近幾年耐克高中籃球聯賽在中國很火,喊出的口號是“一生只有一次耐高”。其實,這個口號是從HBL移植過來的。臺灣媒體稱,耐克每年會組織大陸高中的校長去臺灣學習HBL的成功經驗,但這個成功經驗哪是像一句口號一樣,想學就能學的?

在大陸,“一生只有一次”的不是耐高,而是高考。在這里,每年有大約1000萬的考生等著“一考定終生”,籃球?對不起,沒興趣。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