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特約山東資深媒體人、著名體育評論員尹波撰稿
6月29日晚,一張截圖在網上刷屏:中超和乒超豪門山東魯能俱樂部將通過部分股權劃轉,讓出大股東地位,濟南文旅集團將成為新的大股東,魯能俱樂部將由央企國家電網與濟南市人民政府聯(lián)辦,而且過渡期后濟南文旅將組建新的管理團隊,實際管理俱樂部的日常事務。這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人們紛紛打探內容之真?zhèn)巍?/p>
僅僅過了一天,6月30日,傳言變成實錘:山東電力公司與濟南市人民政府同時官宣:魯能體育股權劃轉協(xié)議正式簽訂!這份官宣聲明不長,全文如下:
6月30日下午,山東省電力公司與濟南市人民政府簽署魯能體育股權劃轉框架協(xié)議,劃轉山東魯能泰山足球、乒乓球俱樂部部分股權給濟南市人民政府,由市政府授權相關企業(yè)承接該股份,形成俱樂部股權多元化格局。
今后,山東省電力公司、魯能集團、濟南市政府將繼續(xù)秉持“職業(yè)化、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的目標,不斷完善俱樂部法人治理結構和管理運行機制,打造“亞洲一流、國內頂級”俱樂部。
其后,框架協(xié)議中的具體內容也被泄露出來,與此前的傳言毫無二致:
1、山東電力公司將山東魯能足球、乒乓球俱樂部40%股份無償劃轉濟南文旅集團,濟南文旅集團成為大股東,魯能集團和剛剛從魯能集團剝離出來的魯能地產各占30%股份,并列第二大股東。
2、將俱樂部足球、乒乓球隊伍及青訓管理職責無償劃轉到濟南文旅,巴西體育中心無償劃轉到足球俱樂部。濟南文旅5年內繼續(xù)使用現(xiàn)有俱樂部設施、足校等資產設施。
3、作為支持政策,國家電網將魯能集團5%股權無償劃轉濟南文旅集團。
4、過渡期后,由濟南市人民政府指導濟南文旅集團組建新的俱樂部管理團隊。
顯然,濟南文旅集團就是山東電力公司和濟南市人民政府官宣聲明里提到的受市政府授權承接魯能體育40%股份的那個“相關企業(yè)”。
關于濟南文旅集團,濟南市人民政府網站和百度上是這樣介紹的:
濟南文旅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6月,是濟南市委、市政府成立的市屬六大融資平臺之一。根據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職能定位,文旅集團主要負責全市文化、旅游、體育產業(yè)資源整合、建設與運營,負責文旅項目投融資和城市文化旅游產品、品牌對外推廣,負責市級公園、景區(qū)、體育場館資產統(tǒng)一運營等。根據發(fā)展規(guī)劃,濟南文旅將通過加快核心文化旅游體育類資產的注入整合和包裝運營,以項目建設和招商為龍頭,構建全市文化旅游項目開發(fā)建設平臺、運營管理平臺。形成文化、旅游、體育、會展、康養(yǎng)、園林等多元共生、多業(yè)共贏的大文旅產業(yè)生態(tài)集群,推動全市文化旅游產業(yè)繁榮發(fā)展。力爭成為全省文旅產業(yè)發(fā)展的領軍企業(yè),建設區(qū)域內有較大影響力、國內知名的文旅集團。
2019年,濟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已經由濟南文旅代管。
通俗的說法是,濟南的文化、旅游(含園林)和體育的各種設施、景點、場館,統(tǒng)統(tǒng)劃歸濟南文旅集團管理運營,其中體育領域知名度最高的濟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主體育場,正是被冠名“魯能大球場”的魯能泰山足球隊主場,為迎接原定2021年由中國承辦的首屆世界足球俱樂部冠軍杯賽,將改建成專業(yè)足球場——似乎早在一年前,濟南文旅就跟魯能泰山聯(lián)系在一起了。
大變局突如其來,還是早有征兆?
幾乎所有人都對這條爆炸性新聞毫無準備,但它看似突如其來,實則早有征兆。
山東電力是從1998年開始介入足球的,此前缺乏實力派東家撐腰的泰山足球隊,因為財力上的窘迫,只能隨著投資方的變化不斷更改名稱,4個賽季用了3個名字:山東泰山、濟南泰山、濟南泰山將軍。直到山東電力入主,名稱上的“魯能”二字才一直沿用至今。魯能泰山到今年有了22年歷史,盡管在它之前,還有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天津泰達等3家老牌俱樂部,自1994年職業(yè)聯(lián)賽元年亮幟起始終不曾改名,但國安最早的大老板中信集團已經退出,申花身份和股權歸屬多次變動,泰達長期處于聯(lián)賽中下游,身份、股權和戰(zhàn)績最穩(wěn)定的,只有魯能一家。
山東電力接手泰山足球之后,直到廣州恒大崛起之前,中國職業(yè)足球圈里,“財大氣粗”這4個字仿佛是魯能的專屬名詞,在早期的大連萬達和大連實德衰落,和晚期的廣州恒大異軍突起之間,魯能泰山創(chuàng)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王朝,他們曾4奪頂級聯(lián)賽冠軍,5次捧走足協(xié)杯桂冠,兩奪聯(lián)賽、杯賽“雙冠王”,還拿下了2004賽季中超杯冠軍,另有1次超級杯問鼎。即使在大連和恒大稱霸的巔峰期,魯能亦長期保持在爭冠和爭奪亞冠資格的強隊之列。俱樂部運營方面,魯能亦以穩(wěn)定、成熟見長。他們第一個喊出要建“百年俱樂部”,而且不光喊,入主第二年便建起了國內最早的專業(yè)足校,歷經21年耕耘,成為公認的中國最好的青訓基地。魯能乒乓球俱樂部也是國內成立最早、運營時間最長和成績最穩(wěn)定的頂級俱樂部之一。
顯然,“穩(wěn)定”這兩個字,是魯能體育和它背后的山東電力乃至后來的國家電網的最大標簽。如果論運營足球俱樂部的風格,除1999賽季魯能泰山奪取首個“雙冠王”時,受當時山東電力主要領導的豪爽性格和主帥桑特拉奇的張揚性情所影響,魯能特別是其幕后金主山東電力曾經一度表現(xiàn)得鋒芒畢露,但以次年遭受嚴重挫折、桑尼提前下課為轉折,整個魯能決策層和運營團隊從此變得低調、內斂,至今長達20年沒有改變。
或許正是這種具有極強隱忍特色的堅守,使魯能和它背后東家的整個運行模式,處于一種高度保密狀態(tài),哪怕是長年關注這家俱樂部的業(yè)內人士和資深球迷、媒體人,也極少有人能對俱樂部的決策程序、權力結構和運營脈絡了如指掌。比如,魯能體育與魯能集團、山東電力是什么關系?魯能俱樂部董事會是由哪些企業(yè)和機構的代表組成?魯能俱樂部運營資金通過怎樣的渠道下?lián)埽眶斈芫銟凡恳M外援、外教,決定主教練人選等重大決策由誰來審批和拍板?……甚至比這些更簡單的,比如魯能俱樂部屬于什么性質的企業(yè)?是直屬國網作為央企,還是山東電力公司的下屬子公司?估計也很少有人能回答上來。
啰里啰嗦說了這么多,并非畫蛇添足,而是為后面說明魯能轉讓股權的起因和動機,埋個伏筆。因為,盡管魯能22年名稱不變、主場不變、“建設百年俱樂部”目標不變、俱樂部運營的低調和內斂風格不變,但俱樂部的運行路線圖和上下的權力結構圖一直沒有停止變化,現(xiàn)在的魯能,和22年前高調入主泰山足球的魯能,已然面目全非。魯能體育在山東電力和國家電網大盤子里的位置、分量,與時俱變。
22年前,山東電力豎起魯能體育大旗,魯能俱樂部就是山東電力麾下的子公司,俱樂部一切事務的最終決策權,就在山東電力主要領導手里。其后,身為魯能俱樂部創(chuàng)始人的山東電力主要領導升遷到國家電力任職,并且擔任主要領導,于是,魯能俱樂部的最終決策權,也隨之上升到國家電網主要領導這個層級。那時,魯能不僅是山東的名片,也是全國電力行業(yè)的名片,它的作用,就不止是為山東和濟南的球迷踢球和爭冠,還肩負著全國電力系統(tǒng)企業(yè)文化建設參與者的重任。國家電網對魯能俱樂部的投入,便顯得順理成章。
然而,時過境遷,在老領導退休和國家電網領導層逐步調整的過程中,中國足球也發(fā)生著顛覆性的變革。廣州恒大帶來的金元足球,使中國足球在球市復蘇、資本競相流入和大牌外援、外教蜂擁而至的同時,陷入了成本和泡沫呈幾何狀飆升的沼澤地帶。盡管國家電網財力依然雄厚,但國家對央企越來越嚴格、規(guī)范的管理,以及國網內部對魯能足球定位和發(fā)展方向上的爭議,使魯能體育延續(xù)多年的生存模式受到了質疑和沖擊:國家電網要不要繼續(xù)出任一個省的足球、乒乓球俱樂部幕后金主角色?職業(yè)體育本質上是根植于社會、民間和市場的產物,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前提,正是要讓它回歸社會、民間和市場。魯能體育尤其是魯能足球的血脈在山東、在濟南,它遲早要回到這里去。
因此,關于魯能俱樂部是否改制、如何改制的討論,其實早已進行過無數次。國家電網與山東省和濟南市政府關于此議的協(xié)商,更非自近期始。藍圖變?yōu)樾袆樱却闹皇且粋€合適的時機。國家要求央企逐步剝離三產,這個時機終于姍姍而來。
當然,比之山東和濟南,國家電網是更有動力做出這種改變的一方。從雙方簽訂的框架協(xié)議看,國網劃轉給代表山東和濟南承接股權的濟南文旅的股份和俱樂部球隊、青訓、巴西體育中心等,均為優(yōu)良資產,國網不僅分文不收,還慷慨地拿出魯能集團真金白銀的5%股份贈送。可見,國網把魯能俱樂部“扶上馬,送一程”的殷切之情,真是誠意滿滿。而理論上,品牌價值突出的魯能體育資產,以股份多元化方式回歸故鄉(xiāng)后,山東和濟南都有機會以此為依托,在體育產業(yè)這盤大棋上爭取破局。這無疑是一個多贏的結果。
只是,機遇必然與挑戰(zhàn)共存。下一步,真正迎來考驗的,是山東和濟南,首當其沖的則是濟南文旅。消化魯能體育日常運轉高昂成本的沉重壓力,通過市場化運營實現(xiàn)俱樂部自我造血能力的艱巨任務,保持球隊優(yōu)異戰(zhàn)績和魯能青訓人才培養(yǎng)體系良性循環(huán)以維護俱樂部品牌價值等等,都是并無職業(yè)體育運營經驗的濟南文旅必須跨越的門檻。
“過渡期”至關重要,破難題須靠改革
股份劃轉框架協(xié)議里,強調了“過渡期”的存在。濟南文旅能否把過渡期政策用足用好至關重要,魯能俱樂部現(xiàn)有管理團隊同樣不宜輕易撒手。協(xié)議里,過渡期多久沒有具體提,不過從球隊可以繼續(xù)無償使用魯能俱樂部訓練基地5年這一款判斷,過渡期可能也是5年。“過渡期后,濟南市政府指導濟南文旅建立新的管理團隊”,意味著新的大股東遲早要親手經營球隊和俱樂部,能否利用好這5年,招募和培養(yǎng)以職業(yè)經理人為主的專業(yè)管理人才,做好“接班”的充分準備,濟南文旅任重道遠。
由于魯能集團和魯能地產相加,國網仍然擁有魯能體育60%的股份,魯能體育中短期資金需求不會出現(xiàn)問題,但長遠而言,單純依賴背后金主“輸血”維持生存的模式很難持續(xù)。而山東和濟南范圍內幾乎不可能找到與魯能集團和魯能地產相提并論的企業(yè)接盤。全球化短路和新冠疫情打擊下經濟形勢嚴峻的大環(huán)境,或可倒逼對新的運營、贏利模式的探索和嘗試。是否可以效仿德甲“50+1”政策,在確保俱樂部控股權前提下,推行會員制,面向市內外、省內外開放股份以吸收社會和民間資金,實現(xiàn)更廣泛和實質意義上的股份多元化?
而且,新的大股東需要面對的,遠不只是錢的問題。職業(yè)體育有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規(guī)律。職業(yè)足球靠什么玩?要玩得熱鬧,那就靠燒錢,買球星、拿冠軍、當網紅。要玩得長久,只有錢就不夠了,要靠文化。文化從哪兒來?要靠長年累月的辛勤耕耘去積淀。魯能的品牌價值為什么高?因為它一干就是22年,不改名稱不換地方,認真認真、老老實實地抓球隊、抓青訓、抓球迷,從來不拖欠球員工資。大家每天喊一聲魯能,喊了22年,喊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魯能的文化底蘊就是這么來的。
歐洲是足球文化的頂峰,是個俱樂部就有上百年的歷史。魯能要到百年還早呢,但它已經是中國俱樂部里,離百年最近的一家了。這就是為什么,山東球迷聽說魯能要出讓股權,心里會“咯噔”一下:當然是怕新的大股東沒有老的有錢,讓魯能退化成年年保級的草根俱樂部,但更怕的是這種積淀、這個文化會因此而中斷。在中國足壇,一改換門庭就要從頭再來,這樣的教訓太多了。
所以,盡管大股東變了,過渡期之后新東家會有決定性的話語權,但還是應該盡可能地保留球隊身上那些基本的文化符號,比如魯能泰山這個名稱,比如球隊的標志色橙色,比如至少在一段時間里,保持球隊作為山東而不僅僅是濟南的名片,這樣一種定位,因為魯能的很多球迷來自全省各地,他們是魯能足球文化的一部分。
大變局之夜,魯能體育和它的新東家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歷史在等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