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報道
中超聯賽終于要重啟了,中國足協已經在7月1日宣布定于7月25日全面展開。這當然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高興之余,現實卻讓我們意識到: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的那個中超了!疫情之下的重啟,對中超聯賽本身而言面臨著諸多全新的挑戰,但某種程度上更是一次全新的機遇。如何把握住這樣的機遇?不僅僅是中國足協乃至更高的管理部門需要思考的,眾投資人、關注中國足球之人需要全面反思。
短期難以回歸以往
中超聯賽雖然已經宣布重啟,但疫情之下,想要回到疫情之前,至少短時間內恐怕沒有可能了。一個最簡單的現實情況,受到疫情的影響,聯賽重啟之后遇到的最大的現實就是比賽不得不空場進行,球迷年內恐怕很難有機會進入球場觀戰。像職業化這么多年來一直所堅持的主客場制,也因為防疫抗疫的需要而不得不變成了賽會制。這當然與職業聯賽本身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但卻是現實情況下無奈的最佳選擇。實際上,不僅是國內的三級職業聯賽至少年內將在空場情況下完成,即便是未來的世界杯預選賽40強賽重啟,按照國際足聯以及亞足聯的設想,比賽也將在空場情況下展開。理論上,中國隊擁有“三主一客”的優勢,可現實因為球迷無法進入現場觀戰而讓優勢減弱了不少。
球迷無法到現場為自己的球隊加油助威,而記者現場采訪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據了解,一方面,今年中超聯賽采訪的記者人數將明確進行限制,這是疫情的現實所決定,也很容易讓人理解。另一方面,記者的工作方式、工作環境也將發生巨變。譬如,以往正常的賽前新聞發布會、賽后發布會等都將因為疫情而不得不取消,記者也將失去在發布會上直接提問主教練的機會,而改由主持人問一下無關痛癢的問題。賽后混合區采訪同樣也將不復存在,這當然也是防疫的需要。所以,中超聯賽重啟之后,記者或許只能是觀看轉播、根據轉播畫面進行簡單的描述與分析,與球迷所能夠看到的、聽到的其實已經毫無區別。唯一的差異就是:球迷不用賽后動筆;記者則需要賽后動筆。但是,這樣的記者還稱得上是“記者”么?
中超確實是回來了,但卻難以回歸過去了!不僅僅是足球,全人類的生活都因為疫情而完全被打亂了,許多科學家都已經發出了這樣的呼吁,即希望人們能夠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生活已經很難恢復到疫情爆發之前的那種狀態下,即便是疫苗出現并投入實際使用,人們也需要做好長期與病毒共存的準備!所以,想要讓中國足球回到2020年之前,可能性很小甚至基本沒有。
資本大潮全面退卻
中超“回不去”了,前面所提及的僅僅只是外界很快就將見證的,而且也只是表象而已。所謂的“回不去”了,真正所指恐怕還是過去10年來“資本主導中國足球”發展的這種模式恐怕已經難以為繼。所謂“退潮后才知道誰在裸泳”,為避免被人看見自己“裸泳”,在潮水完全退下之前先趕緊先撤!這種形勢與趨向在2020年上半年已經展現得異常清晰,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靠“燒錢”撐起門面來的中國足球來說,下一步又該走向何方?
21世紀已經經歷了兩個十年。中國足球在這兩個“十年”的起始之年似乎總會經歷大事件。上一個“十年”中,恒大集團在中國足壇反賭掃黑之后全面收購原廣藥隊,開啟了中國足球全面“燒錢”的時代。短期之內,“砸錢”確實是在成績方面有所提升,特別是俱樂部在外戰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亞冠賽場上,中國球會在亞冠創辦之后僅僅只有兩次進入到16強的機會;而在“10年代”末,中超因為亞冠聯賽中的成績不俗,已在亞足聯技術積分排名表上榮升第一。只是,國內外足壇人士,都直言那是“砸錢引進世界大牌”的結果。所以,如今的國家隊也不得不依靠歸化政策來維系發展。
“抄底砸錢”,從企業與公司的營銷策略來說,恒大是成功的。但對中國足球整體而言,卻引領中國足球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十年來,大資本全面介入中國足球后,原本基礎孱弱的中國足球提前跨越進入了“大資本壟斷行業”。憑借資本的力量,加上相關管理部門的非市場力量推動,很快讓中國足球看上去是進入了“高發展與快發展”階段,其基本特征就是“大集團化”、“大資本化”、“高集中化”,最終是走向“寡頭壟斷化”。今年以來,迄今為止累計22家中超、中甲、中乙以及中冠俱樂部先后宣布退出,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中小俱樂部以及背后的中小企業因為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承受重負,最終只能血本無歸后宣布退出。
疫情之下,雖情況特殊,而且中國足協也有相關政策的規定與限制,但一個現實情況是:中超各隊新面孔外援不多,即便有也是那種相對“價廉物美”的外援。譬如,像上港隊新引進的洛佩斯,普遍反應這樣的外援更“值”。即便是像恒大本身,今年以來受到疫情影響是一個方面,但在整體策略方面“減負”似乎成為了首選,像幾名老隊員離隊,不收轉會費看上去好像“虧”了,但因為無需再承擔這幾名老隊員的高額年薪,一年光省下的薪水就不是一個小數字。而部分俱樂部提出今年取消升降級制度,其背后真正的目的恐怕就是“甩包袱”,一旦取消了升降級,隊內的身價超高的外援就可以在合同尚未期滿的情況下趕緊出手。至于像同樣有豪門之稱的山東魯能俱樂部進行股權變革,固然有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的原因,但“燒錢太多”恐怕同樣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原因。
“燒不動了!”這是中超俱樂部普遍的感慨,疫情某種程度上是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國內足壇,整個世界足壇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像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在上月中旬致函各會員協會時,就明確呼吁:建議引進“工資帽”以及“轉會帽”,明確提出了改革轉會制度的要求。而且,國際足聯已經著手展開這項工作。德國足壇名宿、拜仁慕尼黑俱樂部主席魯梅尼格在因凡蒂諾發出呼吁之前,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希望讓足球產業“回歸理性”。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一次疫情的爆發對中國足球而言,未必就全都是壞事,為當下中國足球如何走出“金元足球”提供了一次難得機遇。
疫情下重生的機遇
疫情給中國足球所帶來的沖擊當然是顯而易見的。中國足球在2020年上半年幾乎處于停擺狀態,也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過去這么多年來,中國足壇一場比賽接一場比賽、一個賽季接一個賽季地不斷向前轉動時,我們始終沒有機會能夠停下腳步來思考一些問題,即便是偶爾取得過一些不錯的成績,或者是一次次摔倒時,我們也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過。無論是中國足球的管理者們,抑或是擁有資本而奮不顧身地投身中國足球的老板們,雖然不斷地在交替更換著,但每一位幾乎都是置身之初雄心勃勃,隨后很快就像是一個“救火隊員”,到處不斷地在撲火、救火,抑或像是一個“怨婦”,不管地抱怨著環境惡劣、“水太深”,根本不可能從整體的角度、戰略的角度去思考中國足球的發展問題。
因為需要應付處理那些日常事務,也就沒有時間去整理思路,對日常事務中所發生的展開系統的整理與分析,并進行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對未來做出預判,并在這個基礎上提前采取一些果斷措施,防止可能的情況再現。至于圈外人,無非是一些旁觀者、看熱鬧者,雖然熱議不斷,但終究無法左右或影響中國足球的發展。但不管如何,中國足球這么多年來進步不大或者說是沒什么進步,足球人只顧著眼前的工作,一味地被動應對,結果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取得的成績也難以令人滿意。各方都有此共識,只是原因則各執一詞。
一如當下的“金元足球”。誰都清楚中國足球不可能再延續“砸錢”之路,需要真正依托市場、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那么,如何完善中國足球的市場機制?相關更高一層的管理部門究竟能否真正放權、愿意放權?這恐怕才是更需要思考的問題。這就好比關于“職業聯盟”的問題,一拖再拖,緣何始終未能成立?究竟僅僅只是中國足協這個層面的問題?還是因為更高的相關管理部門不想放權而導致“難產”?
中超聯賽即將重啟了,但停擺了半年的時間里,我們是否靜下來、停下腳步,思考清楚了某些問題、等一等我們的靈魂?就像中國足球這些年的發展已讓人明確明顯感覺到似乎方向不對了。不停下來、繼續向前走,唯一的可能就是離目的地越來越遠。這個方向到底是對還是錯?有的時候,可能方向是對的,但眼前沒有了路。停下腳步,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也許就是山窮水盡疑無路了,也許就能避開盲目前進中的陷阱。如果想明白了,明確了方向已經不對,那就必須是果斷調整方向。這就是中國足球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