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弈桑
德約科維奇由于“誤擊”到邊裁,在第三輪對陣布斯塔時被直接判負,美網之旅戛然而止,這件事在賽后引發了軒然大波,一邊的意見是他并非故意,而且邊裁也無大礙,美網這樣的處罰太過苛刻,甚至有人還扯上了“陰謀論”;而另一邊的意見卻是規則就是規則,就算是德約也不能例外,美網的做法公平公正合理。
那么問題就來了:德約被直接判負到底冤不冤?支持美網一方口中的“規則”究竟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美網的官方聲明,他們在微博上用中文這樣寫道:“根據大滿貫規則手冊,由于德約科維奇在球場內魯莽擊球導致擊中線審,美國網球公開賽裁判組判罰德約科維奇本場比賽為負?!痹谂c英文官方聲明對比后我們發現,中文翻譯中省去了“intentionally(故意地)”一詞,也就是說美網認為德約科維奇的行為是故意為之,這才是他被判負的主要原因。
于是焦點問題就變成了:德約到底是不是故意的呢?即便是從賽后360度無死角的回放來看,相信不同人仍然會給出不同的解釋,主要原因是大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對于“故意”的定義。事實上英文原意是指:德約做出的這個“危險和魯莽的擊球動作”是故意的,而不是說他是“故意”去擊中邊裁。
而從場上的實際情況來看,當時德約浪費了連續三個盤點被對手保發,自己的發球局又剛剛被破掉,再加上此前也有砸球的狀況出現,所以當時他確實處在一種不太平靜的情緒當中,這個擊球也確實比平時傳球給球童要更用力一點。另外,盡管在當時他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邊裁的位置,不過即便不是像一些球迷所辯解的“傳給球童沒打準”,可只要那顆球只要一出手,被判定為“故意地危險和魯莽”擊球就確實不為過了。
當然,我們從德約此后的第一反應來看,他絕非故意去擊中邊裁,但這些都已經不再重要了,只要是他“故意”做出了那樣的動作,并導致了這樣的后果發生,他就必須要為自己發泄情緒的魯莽付出代價。從這一點來說,這個判決并不該有太大爭議,從德約后來的聲明來看,他也認為盡管不是有意為之,但錯確實在于自己,他也不想再去爭論什么。
事實上,過去類似判負的情況并不少見,最近的一次就是在2017年戴維斯杯,當時沙波瓦洛夫在對陣英國隊時,就因為在丟掉一分后發泄情緒,不小心將球打中了主裁的眼睛,隨后他被直接判負;另外比較出名的一次是在2012年女王杯,當時納爾班迪安提檔板時誤踢到邊裁,同樣被直接判負。至于上一次在大滿貫發生這樣的事,還要追溯到2000年法網的庫貝克。
另外,近些年來美網可以說是對規則執行最嚴格的大滿貫,小威廉姆斯在2009年半決賽對陣克里斯特爾斯、2018年決賽對陣大坂直美時,就分別因為辱罵邊裁和主裁被判丟局,雖然那兩起事件和德約的情況完全不同——一個是精神傷害,一個是身體傷害,但也彰顯出了美網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