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胡辣湯
“女孩不下國際象棋(Girls do not play chess)。”
一個女性,想要在一個由男性主導的領域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會遇到多少困難?付出多少代價?
當國內那些所謂的大女主劇口碑接連崩壞時,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1的美劇,提示著我們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劇。這部只有7集的迷你劇《后翼棄兵》(或譯為女王的棋局),生動而全面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天賦異稟卻又酗酒嗑藥的國際象棋天才少女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并從孤兒院走向國際賽場的故事。(注:以下內容可能含有劇透)
女性力量沖破桎梏
本片中的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當時正是女性主義又一次掀起浪潮的時候。劇中塑造了女主角貝絲身邊的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生母、養(yǎng)母以及一位女同學。她們紛紛主動或被動選擇了依靠男人,卻最終毀掉自己人生。
在貝絲的回憶中,生母不止一次告訴她女人要自立自強。
貝絲的生母,作為康奈爾大學數(shù)學系的博士,卻在走進婚姻生活后失去了自我,最終選擇車禍自殺;養(yǎng)母是位全職太太,一心一意操持家庭卻慘遭丈夫拋棄,終因酗酒不幸離世;女同學在學生時代穿著時尚,追求卻僅僅是嫁一個更好的人,片中沒有交代她的結局,卻通過她推著的嬰兒車底下放著的酒暗示了她的未來。
看似生活幸福的女同學,卻和貝絲的養(yǎng)母一樣需要借酒澆愁。
正是在目睹了這些女性失敗的人生后,貝絲堅定地走上了靠自己的道路。自立自強,這是生母從小灌輸給貝絲的理念,也成為了她能夠在國際象棋這個由男性主導的領域一路殺出重圍的精神基礎。國際象棋的世界中,女棋手是不被重視的。這種輕視伴隨著女主角貝絲的成長過程,劇中通過各種細節(jié)展示著這一點。
年幼時,貝絲在孤兒院地下室看到校工大爺薩貝先生下國際象棋,她很感興趣,請求薩貝先生教自己下棋,卻被告知“女孩不下國際象棋”。
貝絲沒有放棄,而發(fā)覺貝絲擁有驚人天賦的薩貝先生也終于開始教貝絲下棋。一次,薩貝先生邀請了鄧肯高中國際象棋社的老師甘茲先生來和貝絲對弈,甘茲先生顯然也并不認為女孩是適合國際象棋的,他送給貝絲芭比娃娃作為禮物,卻被貝絲扔進了垃圾桶。
而在被養(yǎng)父母領養(yǎng)后,喜歡下棋的貝絲依然不被理解,養(yǎng)母看來,唱歌跳舞擴大社交圈才是這個年紀的女孩子該做的事。
養(yǎng)母不能理解也拿不出5美元的報名費讓她去參加肯塔基州錦標賽,貝絲只能給薩貝先生寫信求助。而在報名處,工作人員顯然也并沒把這個小女孩放在眼里。
哪怕貝絲過五關斬六將坐在了上屆州冠軍哈利·貝爾德面前,對手依然沒將她當回事,甚至連比賽都遲了到。
更為諷刺的是,在貝絲小有名氣后,她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她向記者講述了很多,可是在記者的報道中,重點卻只是她女性的身份。
即使她已然成名,站在了國際賽場上,博戈夫身邊的棋手們對她的評價依然是這樣的:
對于這些來自世界有意或無意的惡意,貝絲選擇用實力回敬。劇中,曾有不少男性試圖“征服”貝絲,但不管是為了追求她特意整了牙齒的哈利還是試圖依靠棋藝征服女性的花花公子班尼,都在和貝絲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最終僅僅成為了貝絲的普通朋友。沒有戀愛腦,沒有傻白甜,貝絲從頭至尾的追求就是在棋盤上建立自己的王國,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有趣的是,貝絲最終走出低谷走向巔峰靠的也是兒時的女性伙伴,黑人姑娘喬琳的陪伴和幫助,而非任何一個男性角色。
喬琳作為一個黑人女性,某種程度上和女主角貝絲同樣承受著來自世界的輕視和惡意,但她也在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她通過打工存錢,想要上法學院。
這種女性之間的互助和關懷,更是將女性的力量進一步展現(xiàn)。
從某種意義上說,強大的貝絲是那個年代女性棋手們的精神榜樣。第一次參加肯塔基州州賽時,貝絲在第一輪擊敗了同樣是女棋手的安娜,后來在廁所偶遇,安娜拜托她擊敗對手,眼里閃爍著期盼。
后來在貝絲又一次參加比賽時,安娜特意來到現(xiàn)場,向貝絲道謝。因為是貝絲向世人展示了,女性也可以在國際象棋這個領域占據(jù)一席之地。
而到了她第三次與博戈夫的那場大戰(zhàn)時,鏡頭特意給到了在一旁觀戰(zhàn)的一位女性,從解說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位女性是女子世界冠軍,可是她從未和男棋手下過棋。貝絲所做的事情,可能正是她無法完成的心愿。
“你過你的人生,想做什么就去做......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誰。”生母的教導時刻提醒著貝絲保持清醒。貝絲身上所代表的女性力量,幫助她一路沖破桎梏,也賦予了這個故事更多的含義。
戰(zhàn)勝自我迎接成長
貝絲從來不是一個世俗意義上的好女孩。她不僅抽煙、酗酒,甚至還嗑藥。在被父親拋棄的生母車禍自殺后,年幼的貝絲住進孤兒院,并對孤兒院每天發(fā)給孩子們的綠色藥丸(實際上是鎮(zhèn)靜劑)產(chǎn)生了依賴。她靠著吃下綠色藥丸后產(chǎn)生的幻覺看到天花板上可以與自己對弈的棋盤,從而棋藝大進。這是在飲鴆止渴,可她卻欲罷不能。
吃下綠色藥丸后產(chǎn)生的幻覺,讓貝絲能夠看到天花板上可以與自己對弈的棋盤。
她也曾幾乎毀掉了自己的人生。在被養(yǎng)母領養(yǎng)后不久,母女倆被養(yǎng)父拋棄。靠著參加比賽賺取獎金,母女倆維持著日常生活。養(yǎng)母盡管并不懂國際象棋,可每次都會認真聽著貝絲給她講述比賽過程,貝絲的心門也逐漸打開。可在貝絲第一次輸給博戈夫回到酒店像往常一樣和養(yǎng)母講述比賽時卻再也沒有得到回應。原來,養(yǎng)母已經(jīng)因為過度酗酒引發(fā)的肝炎突然離世......
養(yǎng)母的去世對于貝斯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不過她沒有徹底沉淪,而是繼續(xù)精研棋藝,準備著下一次和博戈夫的對決。可在第二次對戰(zhàn)博戈夫的前夜,貝絲卻沒有抵擋住酒精的誘惑。宿醉的她險些錯過第二天的比賽,再次輸給了博戈夫。
這一次的打擊顯然更加巨大,更糟糕是這時跑路的養(yǎng)父違背了將房子轉讓給貝絲的承諾,貝絲不得不花光了幾乎全部的積蓄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買下了自己和養(yǎng)母生活過的這套房子。她試圖找到戰(zhàn)勝博戈夫的方法,可是卻找不到,這讓她徹底絕望。她再次陷入酒精和藥品,拒絕朋友們的關心和幫助,跌入了人生谷底。
在貝絲幾乎毀掉自己人生的時候,童年時的好友喬琳找到她,并帶來了薩貝先生去世的消息。喬琳拿出了當年薩貝先生送給貝絲的那本《現(xiàn)代象棋開局》,因為生氣貝絲被領養(yǎng),喬琳當年偷偷藏起了這本書。
貝絲終于打開了心結。在喬琳的陪伴下,她回到了小時候和生母居住過的拖車。在回到孤兒院參加薩貝先生的葬禮時,她返回了當年與薩貝先生下棋的地下室,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薩貝先生貼了一黑板自己的剪報,他一直在關注著這個女孩的成長。
貝絲拿走了她和薩貝先生唯一的一張合影。喬琳告訴她,除了薩貝先生,自己這些年也在默默關注著貝絲的動向,她甚至拿出了自己辛苦打工積攢下來的學費,幫助已經(jīng)沒有積蓄的貝絲去蘇聯(lián)參賽。良師益友的關懷和期盼,讓貝絲重拾信心。
內心更加強大的貝絲,不再借助酒精麻痹自己。甚至在決賽前,她狠下心將自己帶來的綠色藥丸沖進了下水道。在對方的主場,貝絲與博戈夫的這場大戰(zhàn)曠日持久,沒有酒精和藥丸,脫胎換骨的貝絲卻再次看到了天花板上的棋盤。她戰(zhàn)勝了自我,終于成為了真正的國際象棋大師。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才與瘋子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是普通人的幫助,讓天才貝絲意識到她并不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zhàn),從而獲得了浴火重生的勇氣。在博戈夫這個看似不可翻越的對手背后,她真正需要戰(zhàn)勝的人,其實或許正是自己。
兌現(xiàn)天賦需要努力
這世上從不缺少天才,可是能夠真正兌現(xiàn)自己天賦的人卻寥寥無幾。貝絲無疑是一位天賦異稟的少女,但影片并未簡單地將貝絲成功的所有原因簡單歸結為天賦,而是用了不少筆墨來描繪天才背后的勤奮。
在前往莫斯科參加比賽的飛機上,貝絲仍在學習。
貝絲對國際象棋的癡迷毋庸置疑。在薩貝先生送給她那本《現(xiàn)代象棋開局》后,她甘之如飴,就連上課也在悄悄鉆研;在被養(yǎng)父母領養(yǎng)來到新的學校后,得知學校沒有國際象棋社的她并未放棄,而是在圖書館尋找國際象棋大師們的著作;成為了真正的棋手開始四處參加比賽后,她依然認真復盤每一場比賽,尋找自己的漏洞。
不管是在飛機上,還是在酒店里,貝絲時時刻刻都在認真研究著國際象棋。不懂國際象棋的養(yǎng)母并不能理解這種做法,但還是尊重并陪伴著貝絲。
在第一次輸給博戈夫后,回到家鄉(xiāng)的貝絲沒有氣餒,而是在曾經(jīng)的手下敗將、前肯塔基州州冠軍哈利的幫助下,幾乎晝夜不分地鉆研棋藝,從各種各樣的棋譜中學習著克敵制勝的招數(shù)。
而在俄亥俄州錦標賽決賽的前夜,貝絲遇到了自己的決賽對手,曾經(jīng)與她在全國公開賽打成平局的棋手班尼·瓦茨。兩人以每盤5美元的賭注進行了快棋對決,不擅長快棋的貝絲輸光了所有的錢,卻在第二天的決賽中大勝班尼。
班尼提出自己可以成為貝絲的教練,幫助她更好地備戰(zhàn)巴黎公開賽,準備第二次和博戈夫的對決。于是貝絲跟隨班尼來到了位于紐約一處地下室的班尼的家,這里條件簡陋,沒有酒精也沒有鎮(zhèn)靜劑,貝絲甚至只能躺在氣墊床上休息。可是這些客觀條件并不能影響貝絲精研棋藝,通過特訓,貝絲繼續(xù)提升著自我。再一次的快棋對弈,這一次笑到最后的是以一敵三的貝絲。
還是學生的時候,貝絲就將與頂尖的蘇聯(lián)棋手對決作為自己的目標。為此,她早早學習了俄語。后來在參加莫斯科國際邀請賽時,只帶著一名國務院派來“監(jiān)視”她的保鏢的貝絲在異國他鄉(xiāng)依然保持著勤奮。看到蘇聯(lián)選手聚集起來,在封棋后依然熬夜思索對策的場景,不愿服輸?shù)呢惤z回到自己的房間孤身一人推演著接下來的策略,直到大半夜。她從未因為自己是有天賦的棋手而產(chǎn)生絲毫的松懈,相反,她甚至比常人更加勤奮。
賽場上的鎮(zhèn)定自若舉重若輕,離不開貝絲在賽場外千千萬萬次的自我錘煉。這是一種近乎偏執(zhí)的勤奮,上天將天賦這份禮物送給了貝絲,而貝絲用自己的勤奮將這份天賦發(fā)揮到了極致。世界上從來沒有輕而易舉的成功,天才背后的付出,給了我們更多啟示。
體育精神不分國界
在這樣一部美國棋手與歐洲棋手、蘇聯(lián)棋手彼此交鋒的劇集中,又是在20世紀60、70年代那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看到不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對立。不管女主角貝絲還是她最大的對手,蘇聯(lián)棋手博戈夫,在出國參賽時都被人“監(jiān)視”著。但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影片中所展現(xiàn)的體育精神反而顯得更加珍貴。
起初貝絲并不懂得尊重比賽,尊重對手。過于看重輸贏的她在輸給薩貝先生后出言侮辱了他,被老者趕了出去。薩貝先生甚至鎖上了地下室的大門,使得貝絲好多天都無法再進去下棋。性格古怪又沉默寡言的薩貝先生并沒有選擇用語言教化貝絲,卻讓貝絲自己反省出了一些什么。
后來的貝絲在面對各種各樣的比賽時,即使面臨對手甚至周圍人輕視和嘲笑,她也始終選擇在賽場上用實力說明一切。她會認真準備每一場比賽,會認真復盤每一場比賽,這是她對于比賽最大的尊重。
在登上國際賽場后,貝絲聽取班尼的建議,接受了教堂的資助參加比賽。可是當教堂的人找到她希望以她的名義發(fā)表一些宗教觀點時,她斷然拒絕,甚至不惜用剩余不多的積蓄還清了之前教堂資助她的費用,她不想為了錢選擇宗教立場。
貝絲在莫斯科當?shù)厥盏搅俗放酢6诮K于戰(zhàn)勝了博戈夫之后,博戈夫也為她的表現(xiàn)鼓掌。
在莫斯科參賽期間,當?shù)氐娜藗儾]有因為意識形態(tài)或者國籍對她有任何偏見,人們敬佩她高超的棋藝,也為她的精彩表現(xiàn)衷心地鼓掌。這無關國籍,無關性別,無關民族也無關宗教,只關乎體育本身。或許,體育精神本就是超越國界的。
而影片中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幕,發(fā)生在故事的結尾。當貝絲終于戰(zhàn)勝了強大的博戈夫成為冠軍,在乘車前往機場準備回國的路上,國務院派來“監(jiān)視”她的工作人員告知她回國后將會受到總統(tǒng)的親自接見,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可是貝絲不為所動,她反而要求司機停下了車,下了車獨自在莫斯科的街頭游蕩,并加入了路邊在寒風中下棋的蘇聯(lián)大爺們的隊伍,和他們下起了棋。
體育比賽應該是純粹的,賽場外的一切不應該和競技掛鉤。貝絲熱愛國際象棋,所以她寧愿走上街頭與一群同樣真正熱愛國際象棋的人分享競技的樂趣。本片中無處不在的體育精神,讓影片的內涵更加豐富,也令觀眾為之感動。
本片的鏡頭切換流暢且優(yōu)美。
作為一部以國際象棋為題材的作品,這部作品力求專業(yè),甚至找來了國際象棋頂級大師作為顧問來設置棋局。但是在呈現(xiàn)方式上,它卻又兼顧了不懂國際象棋的觀眾,讓人即使聽不懂國際象棋的專業(yè)名詞也能夠感受到對弈的緊張和激烈。
誠然,這是一部女主一路開了金手指打怪升級的爽劇。可是在“爽”的外表下,也蘊含著豐富的側面。如果你只看到了爽,可能就錯過了很多更深層次的巧思和深意。它讓人看到女性背負的種種隱形的桎梏,它也讓人看到天才成功背后的辛酸。
放棄下棋成為醫(yī)學生的安娜。
曾經(jīng)的州冠軍哈利后來成為了超市經(jīng)理。
它沒有僅僅為成功者唱贊歌,它同樣也刻畫了敗在貝絲手下的那些“失敗者”認清現(xiàn)狀重新出發(fā)的勇氣。影片中蘊含的力量治愈著屏幕前的人,在瑣碎而又平常的生活中抓住熱愛,不忘初心。
畢竟,棋局之外,還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