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題】中國職業足球緣何走向“死胡同”?

馬德興03-05 08:30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撰稿

2月28日,去年中超冠軍江蘇足球俱樂部官宣停擺。同樣是蘇寧控股,國際米蘭俱樂部則是在此之前發布了一份“蘇寧確認將對國米提供財政支持”的聲明,并公布了財政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6月到12月,國際米蘭收入為2.023億歐元,且今年前兩個月,國米官方在線商城的俱樂部產品銷量較2020年同期增幅達到130%。換句話說,國米是可以賺錢的,江蘇隊則是一個“無底洞”。

不止江蘇隊,另一家老牌中超球會天津津門虎大概率也將徹底退出,原因當然也是“燒”不動了。據統計,過去10年,先后有45家職業俱樂部消失,去年創紀錄的有16家職業俱樂部無緣三級職業聯賽。

src=http-%2F%2Finews.gtimg.com%2Fnewsapp_bt%2F0%2F13216670642%2F1000&refer=http-%2F%2Finews.gtimg.jpg

為治理“金元足球”的亂象,中國足協的限薪限投等一系列政策出臺。而去年底要求俱樂部名稱“中性化”,則被認為是壓垮中國職業俱樂部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也進一步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中國足球、中國足協的不滿,特別是:蘇寧作為國米以及江蘇兩家俱樂部的控股者,生存于中國足球和意大利足球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之中,一“死”一“活”的鮮明反差,更是加劇了外界的困惑甚至是引發質疑。

過去這些年來,記者一直在強調職業足球的經濟基礎問題,并直言:中國與歐美的職業足球本質上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更具體地說就是:中國的職業俱樂部是直接建立在“企業或公司”基礎之上;而歐美職業俱樂部首先是建立在“社區”基礎上,在此基礎上再建立公司去參加職業聯賽。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過程、性質也就徹底決定了中外俱樂部截然不同的命運。

先有“俱樂部”后有“公司”

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真正了解歐洲職業足球,這根本就不能成為問題。

記者先給大家看兩張示意圖,然后以國米為實例。當我們談及“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時,概指“FC Internazionale Milano”(意大利以外的人則稱為“Inter Milan”)。可以說,幾乎沒有人會在意“FC Internazionale Milano S.p.A.”,而且也會直接將后者同樣翻譯為“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但這恰恰是一種錯誤的理解,而且因為一開始就混淆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慣性使之然,一錯再錯,導致現在也很難扭轉過來。

b.png

QQ圖片20210304203748.png

“S.p.A.”在意大利語中是“Societa per azioni”的縮寫,代表著的是一種股份公司。“FC Internazionale Milano S.p.A.(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股份公司)”是“FC Internazionale Milano(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出面成立的一個下屬公司,負責俱樂部的商務、市場開發等眾多經營性活動。

不管是國際米蘭,抑或是其他意甲球會甚至是歐洲各國的絕大多數職業俱樂部,俱樂部最初都是同一個社區、教區等范圍內的人士共同發起成立的,以交納會費的形式而存在。經常去歐洲觀看中小球會、低級別球隊比賽的人會有這樣的經歷,即在進場觀球的入口處常常會放著一個募捐箱,會有人往箱子里放入5歐元、10歐元等,這些募集的資金會被當做俱樂部日常運營的費用。

俱樂部(club)從字面意思上講就是具有某種相同興趣的人進行社會交際、文化娛樂等活動的團體及場所,足球俱樂部顧名思義就是因為都對足球有興趣而走到了一起。

隨著經營活動的擴大,特別是歐美足球比職業化、商業化的快速發展,單純會費已無法滿足球隊發展的需求。于是,俱樂部為跟上形勢需要,專門成立公司以引入外部資金、展開更大規模的經營性活動。(因歐洲的足球俱樂部早期屬非盈利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國相繼出臺法律、法規,允許其逐漸演變成為盈利性機構或組織,最終上市。其中的演變與發展過程,限于篇幅,這里不再展開。)

換言之,“國米足球俱樂部股份公司”是依托于“國米足球俱樂部”的一個下屬公司。在意大利,當一名球迷說自己是國米球迷、國米會員時,他是俱樂部、而不是股份公司的球迷和會員。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只要是會員,不管是大公司的CEO、政府部門的官員,抑或是普通工薪階層,大家一律平等,不存在國內無處不在的上下級關系的情況。

理解了這一點,或許我們也就可以明白:當初蘇寧收購國米并斥資燒錢引援后,依然會遭到國米球迷和會員的批評和指責。因為國米球迷大多是“死忠”,是俱樂部的會員,而不是俱樂部股份公司的會員。球迷們認為公司的發展戰略與他們認定的俱樂部發展目標不一致,就有權且應該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與聲音,盡管球迷和會員的意見實際很難左右公司的決策。與此相類似或者說更具典型代表的,就是當年曼聯球迷集體反對格雷澤家族事件。

這種情況在中國幾乎不可能出現,因為中國現行的足球俱樂部中的會員和球迷,是“公司”的會員或球迷,也就是相當于公司所召集的、沒有雇傭關系的會員,恐怕沒有公司允許員工跟老板過不去。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決定了中國的足球俱樂部中的所謂球迷在俱樂部的事務中是根本插不上話的,更不用談發言權了,因而也就不太可能出現國米、曼聯的那種情況。

回到國米與國米公司的問題上。蘇寧通過收購“Internazionale Holding S.r.l.(國際置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股份而成為了“國米足球俱樂部股份公司(FC Internazionale Milano S.p.A.)”的大股東。當初,莫拉蒂通過專門成立的“國際置業有限責任公司”來控股“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股份公司”。其中,“ S.r.l.”在意大利語中是“Società a responsabilità limitata”的縮寫,是一種有限責任公司。(因過程中所涉及的均為經濟領域范疇中的內容,較復雜,這里不再展開。)

所以,確切地說,蘇寧收購的僅僅只是國米俱樂部下屬公司的股份,而不是國米俱樂部本身。國米俱樂部本身永遠不可能被外國人所控制,而且也不可能被轉賣。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國米俱樂部有自身的管理團隊,而國米俱樂部下屬的公司則是另外獨立的管理團隊。蘇寧控股后,擔任的僅僅只是俱樂部下屬公司的老板,而不可能去控制國米俱樂部本身。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歐洲俱樂部有“president”與“chairman”之分,尤其是英格蘭的俱樂部。這里所列出的曼聯俱樂部兩個不同管理團隊,其實就是俱樂部以及俱樂部下屬公司的管理團隊。

曼聯俱樂部的管理層.png

(曼聯俱樂部的管理層)

曼聯俱樂部公司管理層.png

(曼聯俱樂部公司管理層)

國米如此,有C羅的尤文圖斯也一樣。當我們提及“尤文圖斯足球俱樂部”時,一般人都只會想到“Juventus Football Club”,而幾乎沒有多少人會想到“Juventus Football Club S.p.A.”。當我們觀看意甲聯賽、欣賞尤文圖斯與C羅的表演時,更多地其實是在談論著“Juventus Football Club S.p.A.”,也就是談論的是建立在俱樂部基礎之上的“尤文圖斯足球俱樂部股份公司”,只不過為便于上口,而簡化為“尤文圖斯”。意甲作為職業聯賽,有職業聯盟的存在,但成為該聯盟中一員的是“Juventus Football Club S.p.A.”而非“Juventus Football Club”!

“百年”是俱樂部而非公司

經常會聽到國內喊“建百年俱樂部”的口號,口號本身沒有問題,但中國的俱樂部從職業聯賽粉墨登場至今已不存在沒有更換過股東的俱樂部了,而且破產與倒閉的俱樂部也無數。不少人都在感慨:“看看歐美俱樂部,有多少已經是百年俱樂部了,為什么中國要誕生一個百年俱樂部這么難?”

這其中也存在著一個誤解。實際上,我們經常看到歐美俱樂部有可能破產之類的報道,真正破產的其實是“公司”而非“俱樂部”本身。

以曾被中資所收購的意甲另一家俱樂部帕爾馬為例。這家俱樂部名為“Parma Calcio 1913(帕爾馬足球1913)”,在俱樂部基礎上組建了“Parma Calcio 1913 S.r.l.(帕爾馬足球1913有限責任公司)”。2013-14賽季,曾執教過深圳隊的主教練多納多尼率帕爾馬隊獲得意甲第六名,取得了參加2014-15賽季歐聯杯賽的資格,但因為工資稅繳納太晚,未能獲得歐足聯所頒發的參賽許可證而無緣歐羅巴賽場,而且也受到了意甲聯盟扣分的處罰。2015年4月22日,球隊因負債高達2.18億歐元,包括尚未支付的6300萬歐元薪資,于是,帕爾馬當地的仲裁法庭宣判帕爾馬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Eventi Sportivi S.p.A.”破產。盡管被允許繼續參加完意甲聯賽,但賽季結束排名最后。此期間,球隊曾試圖拍賣歷史上所獲的冠軍獎杯,希望換回資金來償還債務,未果。至2015年6月22日,“Parma Calcio 1913 S.r.l.(帕爾馬足球1913有限責任公司)”也在法律層面被宣布破產。

但同年7月,俱樂部新成立了一個名為“S.S.D. Parma Calcio 1913”的新公司。(“S.S.D.”在意大利語是“Società Sportive Dilettantistiche”的簡稱,是意大利國內一種非盈利性質的、專門從事體育活動的特殊合股公司。)同時,根據意大利足協內部組織管理章程第52章(Art.52, Norme organizzative interne della FIGC),這個新的俱樂部公司被允許參加第四級別的聯賽。于是,帕爾馬隊得以三年之內連升三級,并在2018年重返意甲行列。此期間,“S.S.D. Parma Calcio 1913”公司又變更為 “S.S.D. Parma Calcio 1913 S.r.L.”公司。

意大利如此,在葡萄牙、西班牙,俱樂部參加職業聯賽的俱樂部公司則統一為“S.A.D”,其中葡萄牙全稱為“Sociedade Anónima Desportiva”,西班牙全稱則為“Sociedad Anónima Deportiva”。(出于歷史原因,像征戰西甲的畢爾巴鄂、巴塞羅那、皇馬等依然被允許保留非商業體育協會的性質。)當初萬達集團收購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其實也是收購“Club Atlético de Madrid S.A.D.”這個公司的股份,而不是俱樂部本身。至于像法國、德國等其他歐洲國家也無一不是如此。所以,歐美因俱樂部是建立在社區基礎之上,俱樂部并不會因為參加職業聯賽的“公司”破產而不復存在,頂級職業聯賽中雖然沒有了位置,但俱樂部返回最低級別的業余聯賽,然后重新開始參賽并成立新的公司,逐步升級重新回到頂級行列。因而,歐美不少擁有百年歷史的俱樂部升升降降。

一個需要指出的情況是,“俱樂部”本身與建立在俱樂部基礎之上的“俱樂部公司”之間的矛盾是無處不在,只有在歐洲生活、走進歐洲職業俱樂部圈子及其生存環境后,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在這方面,或許曾經體會過西班牙第三、第四級別聯賽的徐根寶更有體會,也更有發言權。

實際上,近鄰日本的職業足球俱樂部與職業足球俱樂部公司亦是如此。日本職業聯賽從1993年創辦,所有參賽的俱樂部都是公司形式,但公司明顯晚于俱樂部的歷史。以鹿島鹿角以及浦和紅寶石兩個俱樂部為實例。

鹿島鹿角足球俱樂部.png

(鹿島鹿角足球俱樂部)

鹿島鹿角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png

(鹿島鹿角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

浦和紅寶石足球俱樂部.png

(浦和紅寶石足球俱樂部)

浦和紅寶石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png

(浦和紅寶石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

但在中國卻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就在于:中國的足球俱樂部直接建立在公司或者企業基礎之上,而不像職業足球最為發達的歐洲那樣,建立在社區基礎之上,是“先有足球俱樂部、再有俱樂部公司”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而且,一個令人較為尷尬的現實情況是:一方面,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顯示: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129家來自中國,超過美國的121家,“中國軍團”第一次傲視群雄。另一方面,最近幾年來圍繞著國內中小企業生存越發艱難的報道與消息未曾斷過,至2019年,全國中小企業總數雖已突破4300萬家,但企業平均壽命周期卻不足3年,且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于是,企業平均壽命不長也就決定了中國俱樂部“短命”,就像江蘇蘇寧才短短的五年時間就已停擺了。

公司或企業不管何時何地,隨時有可能“出狀況”而導致不復存在。但是,社區卻無時不刻地存在著,因而,只有建立在社區基礎之上的俱樂部才有可能成為“百年俱樂部”,而建立在企業和公司基礎之上的俱樂部最致命的就是“根基不牢”。

所以,中外俱樂部還有一個鮮明的差異,即歐美包括日本的足球職業俱樂部,其自身的歷史都要長于足球俱樂部公司。但在中國,足球俱樂部的歷史都比母公司的歷史還短。

“中資俱樂部”就是偽概念

回到最前面的“雞”與“蛋”的問題。實際上,如果理解了“國米俱樂部”與“國米俱樂部有限公司”,我們也就不難發現,過去一段時間里,國內熱炒的所謂“中資俱樂部”的概念,完全是一個“偽概念”,或者更直白地說,就是“資本在講故事”。而“講故事”是資本最需要的,讓多數不明真相的人蒙蔽其中。不管中國資本收購了國外的多少家俱樂部公司,這些俱樂部永遠只可能是國外的俱樂部,根本沒可能變成“中國的俱樂部”,最多也就是一個“中資公司”而已。

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中國人拿自己的錢,讓老外去“玩”。情況好一些的,就是中國人自己拿錢,到國外那個平臺上去“玩”,跟中國足球沒并有什么關系。所以,過去這些年來,“收購外國的俱樂部”之說就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幫助中國足球”則更只是一個“噱頭”,“出口轉內銷”后僅僅只是便于在國內炒作、講故事而已。進而,我們也就更能夠理解為什么說過去幾年是“資本熱而非足球熱”了,整個過程中,足球(更確切地說是中國足球)只是被當成了一個“工具”,說得好聽一些則是“介質”。

導致這種情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恐怕是在偷換“概念”,即中資所收購的其實僅僅只是為參加職業聯賽而建立在俱樂部基礎之下的那個“殼”即“公司”的股份而已,俱樂部本身其實依然還是在本國人手中、由老外主導。一旦“俱樂部”也就是那個社區的人們不歡迎“公司”的老板,矛盾也就會由此爆發。所以,先前多家收購了歐洲俱樂部的中資老板不得不宣布退出或被排擠出局,原因也恰恰在于“俱樂部”與“俱樂部公司”之間出現了狀況。于是,像國米球迷反對蘇寧、曼聯球迷反對格雷澤家族等等,這種情況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文化認同”的深層次問題,也就是國內經常提及的“足球俱樂部文化”問題。而在現階段的中國足球,最多僅僅只是“足球俱樂部公司的文化”,與“足球俱樂部文化”是兩個概念。按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誰拿錢誰說了算”,我們當然無法理解曼聯球迷、國米球迷的反對之舉。所以,“中資俱樂部”的熱潮過后,如今所剩無幾恐怕也就不奇怪了,因為這種“足球俱樂部文化”的鴻溝根本就不是錢能夠填補的。

中國需引入“鳳凰俱樂部”概念

前面提到意甲帕爾馬重生的情況,不得不承認的是,帕爾馬隊能重生,與意大利足協章程中允許職業俱樂部涅槃重生的相關規定有直接關系,甚至可以說,恰恰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條款,才使得帕爾馬這家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俱樂部得以復活、使俱樂部文化能傳承下去。不只是在意大利,在西班牙、德國、法國、英格蘭、葡萄牙、巴西等歐美足球強國都有相關規定。類似像帕爾馬這樣的俱樂部統稱為“鳳凰俱樂部(Phoenix Club)”,因為“鳳凰”就是涅槃重生的象征。

所謂的“鳳凰俱樂部”,指的是職業體育界團隊項目中并不是因為體育方面的原因、而是因為經營不善導致實體不復存在后,新成立的一個實體以接替原來的那個俱樂部。但這個新的實體并不是繼承原俱樂部公司的債務等,而是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傳承,新成立的實體采用的是與原俱樂部相類似的俱樂部名稱、俱樂部LOGO甚至包括隊服等。(至于原俱樂部公司破產之后的債務,各國都有相應的法律應對,這里就不再展開。)

QQ圖片20210304204758.png

如果中國足壇引進這樣一個概念的話,職業俱樂部恐怕也就不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以江蘇隊為例,球隊并不是因為體育方面的原因而無法征戰今年的中超聯賽,而是俱樂部經營遇到問題而無法參賽,如果徹底退出,意味著這個代表江蘇足球的隊伍突然消亡、江蘇足球就突然斷了“火種”。但如果允許“鳳凰俱樂部”存在,則球隊中的部分人員至少可以出于情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繼續留在新組建的一個“江蘇××俱樂部”,依然代表江蘇,可以從職業聯賽的最低級別中乙聯賽打起,重新殺回中超。更重要的是,球員依然還能保留飯碗。而如今,最能夠代表江蘇的隊伍消失得無影無蹤。雖傳言原來的泰州遠大將有可能搬到南京并改名“江蘇隊”,但這兩者之間毫無傳承可言,一如去年的“遼足”與“新遼足”。

去年聯賽開始前,遼足因為欠薪而被取消注冊資格,俱樂部從此不復存在,擁有67年輝煌歷史的遼寧足球隊就此壽終正寢,不僅令遼寧球迷心痛,更令中國球迷唏噓,畢竟遼足為中國足球所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盡管遼足解散后,遼寧體育局搞了一個授旗儀式,讓沈陽城建俱樂部扛起遼足的大旗,但沒有血脈關系又何以繼承?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說,此舉讓各方尷尬無比。可是,假如允許“鳳凰俱樂部”的存在,遼寧體育局與遼寧球迷等一起重新組建一個“新遼足”,真正去傳承原來的遼足,哪怕是從最低級別的中乙聯賽開始打起,則遼寧足球的大旗也不會就此倒下。

當然,“鳳凰俱樂部”概念的引進,需要首先在法律層面制定與完善相應的規定與細則,而且還有一個前提,就是這個俱樂部應該是“先有俱樂部、后有公司”,且使用“中性名”,代表某一區域而不是某企業或公司的球隊。而且,俱樂部首先要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國外的足球俱樂部都是首先在類似中國的民政部門登記),然后再前往工商部門登記注冊。如今的中國足壇之所以職業俱樂部倒閉頻率如此之快,就是因為幾乎絕大多數的職業俱樂部都沒有“民政部門登記”這一步,而是直接跳到“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俱樂部只是企業或公司的下屬機構或部門,名稱也掛上了企業的名稱,在經營方面遇到問題后,其他企業或公司當然不愿接手,更讓“鳳凰俱樂部”很難存在。這其實也是中國足球急需俱樂部名稱“中性化”(而不是俱樂部公司名稱中性化)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否則,未來依然無法避免眾多職業俱樂部短時間內迅速消亡。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馬德興

體壇周報副總編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