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絕不能走西方之路①:職業化改革徹底失敗

梁熙明03-23 18:23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梁熙明

小小的中國足球,一時又成為中國社會承載負能量的熱點。

中國足球某位名人在綜藝節目上,與籃球界名人互噴口水,美其名曰“吐槽”,加上一把手上央視接受盤詰,以及中超中甲接連出現俱樂部關張散伙,在即將公布新賽季準入名單的時刻,面對天下大亂,中國足協明顯失控,只得當起鴕鳥,再三押后聯賽準入時間。

陳戌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足球歷史上最倒霉的足協主席,近期遠期,種種積累的矛盾,加上從未面對過的疫情,一齊爆雷,圈內的不服他,圈外的攻擊他,一把手可謂掉進風箱的老鼠,兩頭受氣。

2F82AFA32FC22E3C5598F435CEDE9DF0E16D2E27_size736_w4785_h2990 (1).jpeg

事實證明,始于90年代初的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完完全全地失敗了。中國體育史上,沒有任何一個項目,像足球這樣,失敗得如此徹底。

競技上,國字號成績大幅度退步,一線隊跌至亞洲三流,啃不動以往沖兩位數進球的菲律賓,國青國少十多年進不去世界大賽,而且連亞錦賽決賽圈也進不去。

經營上,多家俱樂部大面積虧損,足球被視為經濟黑洞,社會各階層唯恐避之不及,足球運動員,被公眾默認的形象是拿著天價高薪,踢著臭球,吃喝嫖賭五毒俱全。此次江蘇隊散伙,即使球員遭受欠薪,合理合法抗爭,也難得到社會輿論同情。

人才儲備上,一線力量與后備力量均消耗殆盡,2005世青賽一代,甚至年過四旬的鄭智竟然還在堅持,足協只能寄希望于與中國毫無淵源、甚至毫無血緣的歸化球員。

當初職業化,是因為單憑足球界自身,已難以為繼。1992紅山口會議啟動職業改革之前,中國足球處于無足協主席、無國家隊、更無國足主帥的三無停擺局面,中國足球沒錢,沒人,沒動力,確實需要外來因素進行刺激。

這種情況下,希望職業化形成“社會辦足球”,舉國體制甩掉足球這個沉重包袱,并且通過職業環境的激烈競爭,將懶散的中國球員從“要我練”刺激成為“我要練”,進而提高競技水平。

1.jpg

然而,從1994職業聯賽啟動至今,這種設想完全落空,而且起到了反作用——職業化導致急功近利,青訓土壤被大幅破壞,缺乏足夠的青年球員成長,一線主力人數稀少,成為稀缺資源,物以稀為貴,這就使他們身價猛漲,有恃無恐,隊內一手遮天,為所欲為,形成事實上的“球霸”。

剛剛去世的遲尚斌大帥,生平就經歷了中國足球的這種急劇轉型。執教大連,當外出喝酒的球員被抓住時,滿身酒氣還敢反問:想不想干了?執教深圳,隊中紀律形同廢紙,主力根本不在乎罰款,甚至揚言誰敢罰款砸他家玻璃,在球霸們露骨的一場又一場的放水下,俱樂部終于受不了,向球霸投降,以遲尚斌下課結束這場鬧劇。

西方職業足球,有沒有主帥球員之間鬧矛盾,球霸“做教練”的現象?當然,在大量假黑泛濫的西方職業足球圈,這也是一種常見現象。但是歐美后備土壤雄厚,有大量青訓球員可供提拔,對主力形成挑戰。出現將帥矛盾,基本就看主帥大力提拔的年輕球員,能否威脅到主力位置,取而代之。五大聯賽一些著名教練,如溫格、范加爾、貝尼特斯,素以喜愛后晉、狂熱提拔年輕人聞名,本質上,這也是控制球隊的一種必要。

說到底,西方是因為后備土壤雄厚,形成金字塔機制,一名頂級職業球員,身下是幾百甚至上千名在各級青訓中被淘汰的“普通人”。而中國職業足球,非但沒能形成這種機制,反而將原先舉國體制下的三級體系砍掉,使得土壤更加貧瘠,最終惡性循環。

中國足球絕不能走西方之路②:1人踢球99人上補習班

中國足球絕不能走西方之路③:唯一出路是去職業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梁熙明

體壇周報意甲主筆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