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收聽本期播客:59、成都49中事件折射青少年心理問題,但光運動就能解決嗎?
本期主播:體壇熱搜研究所所長 大飛
本期話題:如何改善心理健康問題
成都49中事件從發酵到眼下事情真相逐漸清晰,暫不談事實反轉和輿情的愚蠢與敗壞,其中折射出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值得關注。其實不光青少年,成年人都心理健康嗎?這是一個全民性的問題!
在事實反轉過程中,新華社和成都本地媒體在事實呈現上做的非常好,不過新華社稿件中有一段話稍顯美中不足:“一些學生在警方的調查中反應小林平時性格相對內向,官方通報中稱,成都49中在學生心理關愛方面存在薄弱環節,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類似此事件的自殺、自殘等悲劇時有出現”
這種由性格內向推倒出“心理不健康”的行文邏輯是非常不負責任的:首先沒有因果關系,性格內向并不意味著可能心理不健康;而輿論和專業媒體都呈現出傾向對事件給出評價甚至定義的行為,這是非常危險和不負責任的;我們生存在一個外向型人格普遍占便宜的社會,這種文本內容涉嫌對性格內向人的人身攻擊。
事實上,只有專業的醫院可以對人的精神健康給予一個相對令人信服的診斷,而非媒體或者所謂的數據統計公司。精神的健康很難量化去判定,不能用一套卷子多少分去單純診斷一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更準確的描述其實是一個人對某件事產生了緊張、焦慮、憤怒、抑郁等負面情緒。
運動可以改善這種心理健康問題嗎?運動當然具備一定的發泄情緒的功能,但我依然不建議通過運動走出負面情緒的陰影,因為你產生負面情緒的根源其實在于在某件事情上失去了信心,而運動尤其是帶有競賽屬性的運動要比大部分行業都需要更強的信心,因為你每天每時每刻直面勝敗。
前德國國腳默特薩克接受采訪時坦言自己很享受臨退役前在阿森納板凳上的那段時光,因為終于不用直面球場上的競技壓力。
NBA球星麥迪在接受膝蓋微創手術前那個賽季,在一次反擊反扣被籃筐蓋了,阿泰場下狂笑,麥迪事后回憶:我覺得這是我職業生涯最丟臉的瞬間,我覺得我還有點東西,但我不想打了。自此麥迪職業生涯一瀉千里,因為頂級運動員尤其是身體天賦卓越的運動員,但凡有一點這種心思,場上表現馬上就不行了。
林書豪,作為亞裔后衛,所有人覺得他取得的成績已經很好了,他的很多數據成績和姚明相當,已經是黃種人后衛的上限,在接受《NBA最前線》采訪時林書豪表示他給自己的定位是NBA首發級別可以率隊沖擊季后賽的核心控衛,主持人當時聽到后都懵了,但事實也是如此:如果林書豪沒有如此的自信,他早就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歧視、挫折和傷病擊倒,不可能成就林瘋狂的體育史童話。
同樣是《NBA最前線》的采訪,主持人問哈登“大家都知道你進攻很好,防守一般,你怎么看?”哈登都沒接防守的話茬,直接斬釘截鐵地回復:“我就是最好的!”這就是運動員不容詆毀的自信。
但職業運動員面臨的輿論詆毀幾乎是所有行業之最:韋少被噴數據刷子,詹姆斯被噴抱大腿等等,中外球迷圈類似的詆毀攻訐屢見不鮮,所有運動員要承受這一切成事,你的信心要比你的實力膨脹多得多,才能有機會觸達你的潛力。
所以運動員垃圾話特別多,并且越是頂級運動員越擅長,因為他們比賽中的氣場絕對不能斷,紹爾近日接受采訪時說自己害怕卡恩,甚至互相討厭,卡恩聽了完全懵逼了:我們更衣室挨著,也住過一個房間,我不覺得有啥問題,紹爾可以隨時來安聯和我聊。
事實上有些球場PUA是下意識的,當事人毫無印象,因為這種垃圾話都幾乎肌肉記憶,是其超強自信的一部分,你也聽過被喬丹罵毀過的運動員列表,包括被喬丹罵懵的水貨狀元夸梅布朗...
綜上,運動雖好,但不見得是治愈負面情緒的良藥,因為運動,但凡涉及競爭和競技,都太殘酷了:你必須時刻認為自己是最牛逼的才可以扛過去那種壓力。
那大家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明確一件事情: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孤立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在你身上發生得糟糕的事情一定在其他人或是同處一個時代或是人類先賢都經歷過,你的倒霉并不孤獨,也并不是孤例。
郎平指導說過這樣一句話:經歷多了,有了應變,應變多了,有了經驗,經驗多了才有了智慧。
你覺得這個事情過不去了,是因為之前沒經歷過,或者經歷的次數還不夠你找到應對的方案。
最簡潔的建議就是閱讀:把讓你產生負面的情緒的事情寫下來,拿這些詞匯去豆瓣、kindle等去搜索書籍,找到一些評分高、品質高或者跟你有眼緣的書籍去閱讀,你一定會有所收獲,人類已經發生過的智慧一定有其存在的價值,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決問題。
我推薦三本書:《反脆弱》、《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與佛陀一起吃早餐》
解讀焦慮,節選自《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原文:“焦慮是一個陷阱,它是自我的反面。如果你確知做什么事都做不對,那么你就會很害怕。往往就是這個因素讓你遲遲不敢動手,而不是懶惰。這個陷阱來自于急于求成,往往造成各種錯誤,你會去修理不需要修理的東西,去擔憂假想中的困擾,然后作出各種荒謬的結論。你會因為自己的緊張而認定機器出了各種問題。一旦機器真的出現某些問題,就更驗證了你起初對自己的低估,因而產生了更多的錯誤。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就會不斷給自己各種打擊。”
分析:焦慮的本質是對自我的低估,然后又急于驗證這種低估,一旦落入急于求成的陷阱,往往會造成各種錯誤,然后又把各種錯誤歸咎于被低估的自我,不斷給自己各種打擊
解決:“要想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我想你應該把自己的焦慮寫下來,然后參考各種書報雜志。因為你有焦慮為動力,所以會很努力地研究。你越研究就會越平靜。你要記得,你追求的是內心的平靜,而不僅僅是把機器修好而已。”
解讀自信,節選自《反脆弱》:
原文:“奧巴馬以無比的自信加才干,登上美國總統寶座,八年來從容駕馭著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同時還是個超級幽默段子手。可想而知,他潛意識一直需要那個提醒,即“我不可能阻止明天太陽升起”來維護他飽滿的自信。 相反,自卑者的內心,沒有這個‘能力底線提醒’功能。他們內心的咒語是:我的言行隨時可以讓太陽毀滅”
分析:自信其實是有界限的,界限就是知曉自我的極限,反而在極限內可以放松自如地去努力和享受。
解決:以我踢球的自信為例,我深信這場比賽不會輸在我一個人或者我的某一個失誤手上,所以盡情大膽地去發揮,不必因為一個失誤自責或者畏縮。
解讀別標簽化,節選自《與佛陀一起吃早餐》
原文:“不過我只是好奇,感覺上他像佛陀嗎?” “他甚至不把自己稱作佛教徒。” “佛陀也沒有啊。” “對。耶穌也不是個基督徒,依此類推。那么一琢磨還真有意思。”
分析:先有的耶穌還是先有的基督?答案顯而易見,因而耶穌自然不會給自己貼上基督的標簽。
解決:貼標簽最容易,但也是對自我的最大干擾,會讓你最快速地遠離事實真相,進入自以為是的世界。
在情緒受挫之下,最重要的是你的行為,要堅持行動直至找回內心的平靜:
《龍珠超》里武天老師為了讓克林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讓占卜婆婆做了一個恐怖森林,把曾經殺死過克林的人丹巴林、那巴、弗利薩、沙魯、布歐等等全部做成幻象,最終克林打坐恢復平靜,一切全都消失,最終一拳擊碎超級神龍解救悟空
《龍珠超》最頂級的武功自在極意功,去掉自己得意識,下意識做動作,意識對于一個人來說,更多的是干擾而非指引。
《龍珠超》武天老師在宇宙力量大會完成自己最后一擊之前對悟空和克林發出教誨:“徒弟們,聽好了,好好活動,好好學習,好好游戲,好好吃飯,好好休息,要過一個開心有趣,精神百倍的人生,龜仙流派與你們同在”,堅持修行,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才是最有意義的。
所以無論內心如何煎熬,不要停止行動,我甚至建議大家養只狗,因為無論你情緒如何,身體如何,你都得每天外出遛狗兩次,這種強制的儀式化的東西,一定會治愈你的,至少對負面的情緒形成固定的干擾。
如果以上都不靈,你依然覺得自己是史上絕無僅有的倒霉蛋,那么挺180天再決定:數據表明人類的極致喜悅和極致沮喪在180天后是可以消解的,中了1個億180天后你不會維持第一天同樣級別的喜悅,同理遭遇人生不幸,180天后的痛苦也沒事發當日那般疼痛鉆心,單一事件所產生的挫折和負面情緒,一定要挺180天再決定。
心理問題,不光青少年,是全民性的,內在的歸因在教育:義務教育和成人再教育或者說再學習。
義務教育階段,你所有的壓力都少有動力去相輔相成,這是很很危險,你所有教育成本和壓力的最終歸宿都是升學,然后不斷伴隨著資源的內卷,大人和孩子都身心俱疲但都無法瀟灑退場。
運動對于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幫助的,但也不保障一定是正向作用,所以每個人也都需要文學、藝術、音樂、戲劇等等,在獨處時壓抑時能治愈你,讓你重回平靜。
而眼下,運動變成了體測達標,音樂變成了考級,文學變成了寫作加分項,義務教育變成了改變人生的絕佳機會甚至唯一機會...
在我看來,文學、藝術、音樂等等以完整學科門類的方式給孩子,都嘗嘗,看看孩子喜歡啥:布魯斯、爵士、電子、古典、民謠都可以,然后在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系統刻苦地去學習,可以吃苦但不能“奴役”。
我想起于謙老師教育兒子于思洋:你好好表現,大了把你送幼兒園。結果于思洋還認為去幼兒園是一種獎賞,努力表現,雖然最終發現去幼兒園沒那么好玩,但其間的過程,則沒那么多壓力,因為去幼兒園成了他好好表現的動力和獎賞。
而義務教育的內容本身呢?那些可能有一些難度的數理化等應試內容,其實是孩子們未來可以系統學習熱愛事業的敲門磚,因為義務教育的應試終點在大學,是跟職業最具相關性的學習場所,其實你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將來想做什么,想學什么,如果孩子明確了,你告訴他,你現在學習的意義,那些分數,決定你將來是否有機會選擇你熱愛專業的最好的學校、最好的老師和最志同道合的伙伴。
這種以動力為先導,以人格獨立選擇為基礎的教育,是我們心之所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