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閆羽
歐洲杯小組賽結束,16強對陣又呈現出一種微妙的感覺——匯聚比葡意法西的上半區明顯很有死亡的味道;與之相對應的,只有英德荷的下半區則更像是直通半決賽甚至是決賽的高速路。而如此局面,恐怕很快就會有人聯想到“刻意選擇”這一條。為了去更輕松的半區,某些隊伍是不是該踢默契球故意放水?這種陰謀論可是一直都很有市場。
然而稍微注意一下,便不難覺察這奇妙的對陣恰恰是沒有“默契”的結果。雖然有些努力爭第一的球隊確實不算好命,但那些沒有丟掉臉皮去故意讓球的,也絕對不是完全沒有收獲。
曾經放水的選擇了贏球
不可否認,“爭小組第一不如選個好半區”這種思路,至少在球迷群體中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經歷了2018年世界杯的奇妙格局之后,很多人都篤信踢默契球或者故意放水才是小組賽階段的真理。君不見在俄羅斯,英格蘭幾乎是躺進了四強么?包括殺進決賽的克羅地亞,也曾被認為沒有經歷太多的難關。
正因如此,自本屆大賽開幕,斷斷續續都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聲音:“聰明點,英格蘭拿小組第二才更保險”,又或者“看起來好像不拿小組第一,未來可能還更容易些?”后面一句疑問還是來自于比利時隊的庫爾圖瓦,足夠說明無論是否真的有陰謀。陰謀論的說法都已經影響到了各支球隊。
不過實際結果呢?至少我們并沒有看到類似3年前“比英替補大戰”的翻版。那一回淘汰賽分區大局已定,最后一輪在最后一天舉行的G組兩強有充分的理由選擇小組第二。于是乎無論比利時還是英格蘭,都排出了一套幾乎沒有主力的首發陣容,任憑替補們自由發揮“消磨時間”。最終賈努扎伊不解風情的一腳爆射,才改變了世界的時間線,讓三獅軍團“陰謀得逞”。
3年過后,也有人把斯特林的頭球破門說成是“不解風情”,仿佛英格蘭又一次做好了要“屈居第二”的準備,只不過不巧被矮個子的曼城前鋒用頭球粉碎。這話倒也不算完全沒道理,至少三獅的對手捷克并沒有做出要死拼的架勢,丟球之后早早“鳴金收兵”,完全沒有要和英格蘭爭著去對壘F組第二的意思。
可話說回來,“陰謀論”通常所指都是強隊放水,而此番索斯蓋特的球隊既沒有派替補陣容(除了芒特和奇爾韋爾因被隔離無法出賽),也早早取得了破門,所以無論他們是否動過“小組第二更好”的念頭,英格蘭人的選擇都是先要臉面,贏下小組頭名再去考慮要怎樣對付F組第二。
結果德國成為了三獅的1/8決賽對手,這很糟糕么?如果只踢一場比賽,那似乎是很糟糕的選擇。但從更長遠來看,留在下半區可是比小組第二去上半區輕松不少。別忘了D組第二是要在哥本哈根面對西班牙,對手同樣是傳統強隊。與此同時,面對德國的英格蘭卻至少還能保住在倫敦比賽的主場優勢。
沒掙到第一的也不是存心
此時再回顧一下其他小組的戰況,“默契放水說”大抵也都站不住腳。意大利、比利時和荷蘭都是早早拿下兩連勝,最后一場也完全沒給對手送分。其中與“默契”一詞關聯較多的歐洲紅魔,主帥馬丁內斯也曾公開暗示小組賽階段會“悠著踢”,工作重點在于給剛剛傷愈的多名大將找狀態,但即便如此,比利時既沒有在第二輪給剛剛遭難的丹麥送分(曾向埃里克森致意,但完成了2比1逆轉),末輪也沒讓芬蘭撈到任何油水。
至于剩余的E組和F組,情況太過復雜實際并不具備踢默契球的條件——哪怕事后會有聲音如此描述:“C羅本澤馬半場就交換球衣,早就計劃平局攜手出線。”但事實上要不是孔德手球被判極刑,葡萄牙艱難扳成2比2平;另一場地上的德國也最終扳平匈牙利,C羅的球隊可是有過那么一瞬間差點小組墊底出局。
而當比賽進行到最后,場上球員已經開始來回倒腳拖時間時,站在場邊的葡萄牙主帥桑托斯卻仍然在示意隊員們要繼續壓上,這大概是因為他心理明白:小組第三踢比利時肯定比第一踢瑞士艱難。但無奈法國隊的防線已經沒時間再攻破,此時桑托斯的心情大概也和勒夫一樣有些復雜。分區結果看上去并不算十分艱險的德國人,是早就盯著小組第二準備就打“病貓”嗎?不,事實是他們被匈牙利狠揍了兩拳,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艱難奪回出線權。所以最后階段薩內浪費了決定勝利的反擊良機,勒夫才會顯得頗為生氣。
最后再回過頭來說說比F組早幾個小時結束的E組比賽。由于歐洲杯擴軍到24強后的特殊晉級規則,E組的戰斗結果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決定了F組第三的命運。若萊萬多夫斯基的球隊多爭一口氣,2比2之后能再進一球而非被瑞典人再度超出,那么晉級的小組第三就該來自ADEF(實際是ACDF),這樣F3就會對上下半區的荷蘭而非上半區的比利時,而末輪5比0大勝的西班牙也能以小組第一的身份出線在下半區。
足球就是如此玄妙,不默契的交手反倒可以編排出出人意料的布局。此刻再回想一下上屆歐洲杯葡萄牙的奪冠征程,他們被分在一個相對較弱的半區,是因為踢了默契球么?不,恰恰是因為不默契的冰島人在已經能出線的情況下,補時階段又多進了奧地利一個,才讓葡萄牙避免了要連遇英法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