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絕學”再現總決賽,中距離將決定總冠軍歸屬?

林克07-17 07:23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林克報道

總決賽第三戰,因為比賽在最后時刻失去了懸念,德文·布克被蒙蒂·威廉姆斯提前換下場。坐在場邊,回想起自己14投3中的運動戰效率,布克若有所思。賽后,他不可避免地被問到了相關的問題,而布克的回答也非常簡單:

“我覺得自己可以獲得更好的出手機會,我們會爭取讓這種局面出現。”

從布克沉穩的語調中可以聽出,這位首次踏上總決賽的小伙子,對于自己之后的比賽充滿著信心。情況也果然如此,就在總決賽第三戰僅得10分之后,布克在隨后的第四戰迎來爆發,單場砍下42分。他提到的“更好出手機會”,也在第四戰中出現了。

GettyImages-1233984052-e1626339539943.jpg

那么,布克提到的這個“機會”,到底在哪里呢?其實,打到了總決賽這個關口,兩支對陣的隊伍,都已經沖破了前三輪的阻礙。所以他們非常清楚,想要在這個最終賽場上笑到最后,那就必須保衛好自己半場的每一寸地板。不過,在這片防守強度最高的賽場上,那些傳奇的得分手們,依舊能夠突破對手的防線,找到出手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布克口中的“機會”。

那么,這個空間在哪里呢?不是三分線外,更不是三秒區內,而是在中距離。

歷史仿佛是一個輪回,NBA經歷了“魔球”理論的洗禮,進入到了全新的時代。但就是在這樣一個NBA最重要的舞臺上,似乎早已被丟進歷史垃圾堆的“中距離”進攻,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當中。而且毫不夸張地說,誰能在今年的總決賽中“占領”中距離這個空間,誰就更有機會去沖擊總冠軍。

這種理論,有數據的支持。在今年總決賽前三戰中,雄鹿和太陽兩支球隊在中距離的進攻比例,達到了2016年總決賽以來的峰值。而今年,雄鹿和太陽兩隊在晉級總決賽的過程當中,每一輪在中距離的出手比例,都會比前一輪更高,這種情況,也是在過去20年的時間里,頭一次出現。

最近這些年,三分球在NBA進攻環節中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距離籃筐越近,得分可能性最高”的規律,也從籃球誕生之初就從未改變。所以在這兩個理念的共同作用下,中距離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但也正因為如此,中距離往往成為了防守兵力相對薄弱的區域。

bb1ac8f28f14864c6b0d25b29a0af660.jpg

但仔細回想一下,在NBA總決賽的歷史上,很多精彩和致命的進球,其實都來自于這里。比如1984年總決賽第4戰,拉里·伯德在加時賽里,就是扛開“魔術師”約翰遜的防守,然后在中距離命中了反超比分的一球;再比如1990年總決賽第5戰,活塞的維尼·約翰遜在開拓者的杰羅姆·凱西頭上,命中了一個干拔跳投,為活塞鎖定了冠軍,而他出手的位置,就在三分線內一步。

當然,總決賽歷史上最知名的一個中距離出手,發生在1998年總決賽的第6戰。喬丹和公牛的第六冠,就是源自邁克爾·喬丹在罰球弧頂處的一個跳投出手。那里不是三分線外,也不是三秒區內,正是中距離。

NBA是巨星的舞臺,而巨星能成為巨星,是因為他們可以投進“巨星球”。曾幾何時,自己運球之后的干拔跳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巨星球。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很多巨星,已經可以把投籃的出手點越拉越遠,但相對的,他們面對的防守強度和命中投籃的難度也是越來越高。加上各隊從未真正放松過在籃下的防守,這就是為什么中距離變成了現代NBA的“金礦”。只要你有能力,中距離也足以讓你贏下比賽,揚名立萬。

除了前面提到的喬丹和伯德,還有很多巨星曾在NBA總決賽中,在中距離留下過精彩的表現。遠的不提,就說2013年總決賽,大家都記得雷·阿倫在總決賽第六戰用一個三分球把熱火從懸崖邊拉回,但在之后的搶七戰中,是詹姆斯不斷地命中中距離投籃,特別是第四節的3個中距離,成為熱火鎖定冠軍的關鍵。還有杜蘭特和鄧肯,他們也都是中距離出手的大師,也曾在總決賽中,有過很多中距離的表現。

而在今年,中距離成為了布克、保羅與米德爾頓對決的主戰場。

HXUNGRHAMII6XIT7RMUUSMHJLM.jpg

據NBA官網的統計,在1996-97賽季中,有31.9%的運動戰進球都來自中距離。此后的兩年,這個數字不斷提升,分別達到了33.5%和33.7%。但是從1999-00賽季開始,這個數字開始下降,到了31.7%。與此同時,中距離“非受助攻”進球的比例,卻常年保持一致。比如在1999-00賽季,這項技術統計的比例數字位12.3%,而到了2007-08賽季,這個比例也依舊有13.%。

“非受助攻”的中距離投籃,基本就可以理解成那些球員們的個人單打,其中很大一部分,就轉化成了前面提到的“巨星球”。這個技術統計,在最近10年呈下滑趨勢,從2008-09賽季的12.6%,下降到了2018-19賽季的6.6%。這個變化的原因,一方面是NBA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但另外一個方面,是中距離投籃本身就在大幅度地減少。

不過,減少并不意味著“滅絕”,隨著各隊在三分線外和籃下防守強度越來越高,中距離進攻的重要性,也正在越來越被重視。每支球隊都希望用反擊上籃,或者接連不斷的三分完成每次進攻,但NBA級別的防守不會允許這樣的場面出現。越是高級別的比賽,這種情況越是明顯。所以,能否盡可能地把握每一次出現的機會,才是衡量一支球隊是否為強隊的根本指標。

相比三分球和籃下進攻,中距離出手雖然面對的防守壓力會相對小一些,但這中進攻方式本身,就存在一個天然的門檻,那就是每次出手的距離都可能跟上一次不一樣,而球員們在抵達出手點時的身體姿態和勢能,也是瞬息萬變。除了靠長期的訓練積累肌肉記憶外,每次出手時的微調,也是一位球員能夠成為中投高手的關鍵。

devin-bookers-42-points-not-enough-as-bucks-beat-suns.jpg

每個打過球的朋友,可能都玩過類似的“投點”游戲。就是在三秒區周圍選定幾個投籃點,在一個點投進球之后,才能向下一個點進發。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可能無法扣籃,也無法投進三分,但三秒區周圍的這些中距離的投籃點,則是他們可以通過訓練來掌握的。而這,就是籃球的基本功。

對NBA球員來說,扣籃和投三分普遍不是什么難事,也正是在這樣競爭激烈的舞臺上,決定一支球隊成敗、決定一位球員成色的,往往就是基本功的強弱。具象一點來說,就是誰能在中距離投得更穩。

如果不看總決賽第四戰,那克里斯·保羅無疑是中投的大師級人物。而在他的身邊和對邊,布克和米德爾頓也在快馬加鞭地朝他奔來。不算總決賽第四場,這三位高手在3場總決賽里,累計出手了58次中距離跳投。平均下來,每個人都出手了差不多20次。這個數字,是2013年總決賽以來的峰值。

2013年總決賽,熱火和馬刺也都是在籃下和三分線外布置了重兵防守,所以韋德、詹姆斯、波什以及帕克這4位球員,每個人在那次總決賽里,都至少出手了35次中距離跳投。而在4位球員當中,波什的中距離命中率最高,達到了39.5%,是4人當中唯一命中率超過38%的球員。

而今年,保羅、布克和米德爾頓,不僅在中距離投籃的數量上,有望趕上2013年,而且三人的效率也不賴。總決賽前三場,3位球員在中距離的平均命中率,達到了48.3%。雖然可能會有所起伏,但平均看下來,他們依舊在中距離很有把握。

BeFunky-collage-7.jpg

中距離進攻的回歸,不僅對太陽和雄鹿各有好處,也對NBA未來的發展大有裨益。相比要么投三分、要么沖籃下的“魔球”,中距離進攻增加了比賽的一個新維度,也讓進攻的套路更加豐富多樣。而且,對于球迷們來說,看著球星們通過個人技術,在中距離閃轉騰挪,與防守人斗智斗勇,然后精準地將球送進籃筐,本身就很有觀賞性。籃球中的一個美妙元素,正在NBA總決賽的舞臺上,綻放著它獨有的光彩。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