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王曉瑞述評
又是一場預料之中的失敗,又是一場讓人寒心的輸球。
賽前,有人提及中國隊應該保平爭勝。結果從比賽第15分鐘開始,且不說到底能否“爭勝”,就連“保平”都做不到,壓根就是直接進入一種“爭平”的狀態。所以,最終的2比3失利一點兒也不讓人詫異,實際上,倘若不是烏茲別克斯坦籍主裁坦塔舍夫網開一面,中國隊的第二粒進球都要被吹無效。
嚴格來說,中國隊此役折戟沉“沙”,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借口和理由。開場不到十分鐘,雙方之間的戰力差距已經清晰可見。縱然在下半場大舉進攻,試圖以入籍三叉戟(阿蘭、洛國富、艾克森)全面反撲,在場上所造成的實質性威脅,也是“雷聲大、雨點小”。相反,洛國富還因為一次在中圈附近的隨意性傳球失誤,導致中國隊丟掉第三球,更可謂是將鐵指導的如意算盤直接前功盡棄。而實際上,所謂押寶入籍三叉戟的思路,已經體現出中國隊目前的最大短板。
那么何為最大短板?帶隊兩年,中國隊在李鐵手中順利地殺入12強賽,卻始終未能形成帶有中國隊標簽的戰術風格。陣型最早還是442,對陣日本,罕見地擺出532大巴;到了十月,五天之內連賽兩場,又再一次在4231、532和442陣型之間不斷搖擺。一時間倒是讓人有種錯覺:中國隊的球員水平,難道已經達到德國隊和法國隊的水準,才會值得主教練變來變去。但足球可真不是換菜譜,如此心神不定并且猶豫不決,中國隊焉有不敗之理?
這一幕真的很像1997年十強賽。就像李鐵當初跟隨他的師傅戚務生做客沙特一樣,中國隊不僅開局踢得保守、不思進取,整個戰術打法也是雜亂無章。97年十強賽初期,中國隊苦練451,認定這一陣型是最為符合國家隊突圍的制勝法寶,但兩輪戰罷僅得1分,451被推翻改為352。緊接著遠征德黑蘭挑戰伊朗,又把陣型改為541,然后是金州2比3不敵卡塔爾一戰首次祭出442,結果賽中貿然變陣功虧一簣……而當下的鐵家軍,豈不也是在走戚家軍的老路?沒有明確的打法風格、沒有固定的首發陣容、沒有成熟的攻防體系,吵著要在吉達帶走1分、續演“沙特克星”的中國隊,基本上就是在靠個人能力比賽,進攻是打到哪里算哪里,防守也是靠人數扎堆,這與訓練有素、士氣如虹、狀態高昂的沙特人相比,立刻就是高下立判。
沙特媒體說的比較在理,倘若不是上半場把握機會能力不強,主隊本該3比0提前鎖定勝局。但即使進入后半場,在洛國富迅速扳回一分之際,沙特隊依舊可以從容應對中國隊的反撲。尤其是從2比1到3比1,沙特球員所展現出的中場控制能力、前場高壓逼搶、快速傳導反擊,的確更加符合世界杯參賽隊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隊只能依靠單兵作戰。那么,一支只能依靠單兵作戰的隊伍,所反映出的是什么問題?訓練有素的反義詞,就是半路出家。但以中國隊的表現,恐怕連走過半條路都配不上,讓人感覺壓根就沒走上正路。
所以,在中國隊保守戰術的背后,其實還是準備不足的體現。意識決定行為,為什么要擺出一套臨時抱佛腳的532陣型?那是因為心里沒底,而心里沒底,還是源于通過日常訓練,壓根就沒形成屬于自己的戰術風格。十年前韋迪時代,足協那時候還推崇“大國家隊”體系呢。可現如今,就以12強賽前4輪比賽表現,鐵家軍現在根本沒有風格一說,又何談指導U22、U20、U18和U16各級國字號呢?而倘若如此,與其簽下5年長約的意義又在哪里?
不過,中國隊的運氣還算不錯。吳曦的那粒進球,的確武磊是有越位干擾嫌疑,而且放在很多歐洲聯賽,這一球都會被吹為無效。但即便此球算進,也掩蓋不了中國隊的慌亂、躁動和波蕩。所以,我對中國隊輸給沙特隊,一點也不感到意外,甚至還有一些感到幸運。當沙特隊兩度以兩球優勢領先時,他們完全可以一鼓作氣,導演一場大比分狂勝。但在賽前幾個小時,中沙兩國足協剛簽署完一份《合作備忘錄》,沙特球員還算比較懂事,總要給點兒面子才行。
4場12強賽1勝3負,中國隊已經步入懸崖邊上。11月連續對陣阿曼和澳大利亞,將是生死訣中的生死訣。如果在未來一個多月,中國隊能否找準方向,潛心備戰,狠抓業務,醞釀一場競訓層面的“大革命”,那連續輸給澳、日、沙三隊,還是完全可以當做買個教訓。不過,時間已經非常緊迫,以鐵家軍目前的競技狀態和球隊內外的嘈雜聲音,前景著實非常嚴峻。
一支“四不像”的球隊,真的很難在12強賽走得很遠,而這種“四不像”的躁動局面,又何時可以結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