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張奔斗
不得不說,低級別賽事的關注度是極低的,這很殘酷,也很正常。李翰文其實是在多哈連續參加了3站M15賽事,頭兩站都是首輪輸給排名800多位的對手,媒體上和球迷間基本上連個響兒也不會聽到。直到上周爆發贏得桂冠,而且還是單雙打的雙料冠軍,更多網球迷才第一次知道了這個名字——李翰文。
這位兩個月前剛剛度過了19歲生日的揚州小伙子,去年還在打青少年大滿貫賽事,2021賽季可以說是他的職業生涯元年。M15賽事級別低歸低,但奪冠好歹也要連贏5場,而且也算是對職業生涯初年一個不錯的紀念。
連打3站,為何從前兩站的首輪游,到第3站的奪冠?這當然也和不斷適應了比賽環境以及對手的強度有關,同時也因為,李翰文7月回國時因國內疫情再起經歷了14+14天的隔離,無法系統訓練,隔離后兩周就參加了全運會,成績也并不理想。全運會后,他在教練張巍指導下改發球動作,也需要一定時間找到感覺。
但教練張巍最滿意的,還是弟子的比賽與訓練態度。“場下生活安排非常規律,場上心態也很平穩,所以能夠對比賽局面進行冷靜的分析——這對于一個性情外露的球員來說,很不容易。”張巍分析道。
結束多哈的三連賽之后,張巍已經帶著李翰文來到了德國,進行兩三周的調整和體能訓練之后,本賽季結束前還計劃再參加兩三站賽事,其后的冬訓也準備放在歐洲。事實上,李翰文今年從年初開始就持續不斷在國外參賽,M15級別賽事已參加了超過15站。
球迷肯定會非常好奇,大部分國內男子球員都很難出國參賽,李翰文的參賽量為何會有這么好的保障呢?原來,李翰文大約五六年前加入到一個叫做“中國男子網球精英后備人才培養計劃”的項目中,張巍和另一位教練張喆主持教練工作,他和李翰文的合作也已經有了5年多。
該項目由香港的愛國商人、慈善家陳湖昌先生長期資助。陳先生多年熱心于祖國的教育事業和體育事業,20年來已累積捐款超過3億元,對中國網球也長期支持,令人景仰。但他為人低調,從不張揚,不少媒體多次提出采訪請求,都無功而返。
這個項目給了張巍和李翰文師徒倆很好的機會。張巍感慨,他們非常珍惜出國參賽的機會,通常是參賽三四站,然后訓練兩三周。“歐洲地區國家多賽事也多,有利于球員接觸不同風格的選手,教練員也能在和國外同行的交流中不斷提升水準。”不過,歐洲地區好球員眾多,即便是低級別賽事也競爭激烈,“很難打,但堅持做難的事情,最終才能有所收獲;亞洲地區的賽事雖然掙分相對容易,但打到一定階段后,排名就很難再頂上去了。”張巍說。
聽得出,張巍是位有追求的教練。他曾是遼寧隊和上海隊的專業球員,18歲進入北體大讀書,后來曾先后有過奧組委、奧體中心和中國網球隊奧運備戰組的工作經歷。2014年,帶著“為什么中國男子網球總是不行,我想看看人家是怎么練的”這個疑惑,他還曾辭職去一家西班牙網校留學過兩年。
張巍自嘲當球員時沒打出什么像樣的成績,但他熱愛網球,希望能夠以教練的身份幫助弟子成就夢想。而他對于中國男子網球的夢想,還并非是太多人已經說了太多年的ATP世界前100。張巍說:“我們泱泱大國 ,怎么能總是光想著前100呢?應該越高越好,去沖擊前20甚至世界前10,希望能有一批小伙伴為此而奮斗。”
李翰文今年有一站賽事經歷相當引人注目,5月份他曾在經紀公司安排下憑借外卡參加了日內瓦ATP250站,當時他單打首輪負于伊瓦什卡,雙打則被西里奇和格魯貝夫擊敗。那項賽事的經歷,也讓師徒兩人更加意識到發球與接發球以及身體素質的重要性,也為今后的訓練指明了方向。
張巍分析說:“發球一定要練好。如今這批95后球員,關鍵時候根本不上二發,而是直接給你兩個一發,而且還總能發上,這是一個新趨勢。這對我們的發球和接發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身體就更是根本。”李翰文是進攻性打法,根據他的個性與方向,張巍希望他能夠朝著盧布列夫的模板去努力,這就對體能更是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疫情時代,國內男子球員出國參賽難上加難。張巍和李翰文,珍惜與感恩每一次在路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