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王勤伯
穆里尼奧到底怎么了?
昨天聊到了穆里尼奧在執教思路上的重要轉變,把太多的精力用于轉會市場,以各種方式想要讓老板掏錢。這導致他和俱樂部、球隊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技戰術。
要在技戰術方面批評穆里尼奧,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也是在分量上特別不好把握的事情。世界足壇有的是比穆里尼奧更爛的教練,很多教練都是憑借一套戰術成名,之后很難持久,薩基當年早早退居二線,其實頗有自知之明。斯特拉馬喬尼剛剛在國際米蘭上任的時候,曾被視作“小穆里尼奧”,10年時間不到,在歐洲三流聯賽都找不到容身之地。像迪弗朗切斯科這種教練,簡直就是天下奇葩,在羅馬帶隊殺進四強成名,之后在意甲執教桑普多利亞、卡利亞里、維羅納,全是賽季連敗開局然后被炒。
批評穆里尼奧之前,不首先肯定穆里尼奧,是絕對不夠公正的。就像第一篇所說,穆里尼奧能夠在長達近20年的時間里持續執教歐洲豪門,在執教熱刺之前,他也能夠帶領任何一個球隊都獲得過榮譽,這是相當了不起的。無論是對于足球技戰術的理解和更新能力、對團隊的組建、和球員的溝通,他都是一個超一流的教練。
但是,如果和最頂尖的同行比較,穆里尼奧的衰落卻是一個事實。在2010年,穆里尼奧帶領國際米蘭實現三冠王的時候,他已經手握2個三冠王,而瓜迪奧拉只有1個,當時這兩人都被視作全世界最好的教練。而現在,瓜迪奧拉仍然屬于全世界最好的教練,同屬這個行列的還有克洛普、圖赫爾,穆里尼奧已經站在圈子之外。
2010年秋天,皇馬0比5輸給巴塞羅那,2012-13賽季皇家馬德里在歐冠半決賽被多特蒙德淘汰,這兩次分別輸給瓜迪奧拉和克洛普是穆里尼奧教練生涯的轉折點。盡管此間和此后他也對自己的技戰術體系進行了很多修補和更新,但他的理念在整體上已經落伍。
具體落伍的地方是什么?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不喜歡站在專家的角度去評點世界名帥的技戰術,一些人甚至拿這個來攻擊我,這個盡管隨你便。如果中國球迷喜歡的中國球評家對技戰術的理解,真的達到了可以任意挑出瓜迪奧拉、穆里尼奧錯誤的水平,那么中國足球早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這里更多是從技戰術潮流演變的角度,來探討穆里尼奧落伍的原因。
當年穆里尼奧的大仇人,貝尼特斯接手國際米蘭的時候說過,前任在進攻方面更多依靠的是“暴力反擊”,他希望讓國際米蘭踢出更好的控球和陣地進攻。貝尼特斯算不上一個最頂級的教練,他在國際米蘭執教半年就下課了,之后他在意甲實現“復仇”,是執教那不勒斯時期。可以說貝尼特斯(而不是薩里)奠定了今天的那不勒斯,他確立的4-3-3兩翼齊飛多點進攻的體系,確定了之后多年那不勒斯管理層選球員、教練的方向。這種進攻鋪得足夠開、進球多的踢法,相當適合那不勒斯這種球迷基礎狂熱的地方。
穆里尼奧式的“暴力反擊”,首先建立在優秀的防御體系之上,用團隊的整體移動封堵對方的球路,斷球以后,穆里尼奧的球隊很講究快速垂直的進攻,進攻球員像接力棒一樣對準對方的空當發起沖刺,通過較少次數的傳遞沖擊到對方禁區或者底線。
現在在穆里尼奧落難的時候抨擊他很容易,但是當年在他輝煌的時候,你真的是不得不佩服他球隊整體調教得那么緊湊,進攻路線設計得那么合理精準,整體壓上的時候那么協調有致。我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完一場穆里尼奧球隊的完整比賽,是2003年波爾圖在聯盟杯半決賽淘汰曼奇尼執教的拉齊奧。當時聯盟杯仍然是意甲球隊的天下,但波爾圖的技戰術方面表現出的優勢簡直讓人驚呆了。
如果上文所說,2010-13年間先后輸給瓜迪奧拉和克洛普,是穆里尼奧教練生涯的分水嶺,足球在變,當時就是巨變的關鍵階段。垂直進攻的套路可以設計很出色,但視頻資源越來越容易獲取,任何一個球隊垂直進攻(或者防守反擊)的套路太容易被對手識破并找到解法。
瓜迪奧拉是利用球場寬度進攻的代表人物。他和克洛普在套路上有很多不同,但有一點非常一致,就是進攻的時候不惜投入兵力,實現多點出擊多層次的網點攻勢。現代足球發展到今天,有一些踢法如果用20年以前的眼光來看是很怪異的。例如一些似乎看上去有空當的位置卻不傳,這其實是瓜迪奧拉引發的一個理念變革:進攻,從追求偶然性轉變到追求必然性。
舉例說,過去的足球世界,邊后衛沿著邊線直接把皮球送給邊鋒的快速輸送非常常見,但這在瓜迪奧拉的球隊里是格外罕見的。因為帶球者可能形成突破,也可能形成孤軍奮戰的境地,一旦丟球,就地反搶和整體布防都無法較好形成。瓜迪奧拉球隊朝向邊路的傳球通常是從中路送出的,這樣邊路球員才能確保獲得較好的沖刺和插入空間。
要充分利用球場的寬度,就必須有中后場球員的壓上,才能在對手后防線出現縫隙的時候有人插進去。但如果插上失敗,丟了球,其他人如何布防?瓜迪奧拉、克洛普等人的高明之處就在這里,他們的球隊控球率高,中場前插頻繁,但其他位置的球員能夠通過合理的無球跑動,來保持陣型的緊湊,丟球時可以有條不紊地形成反搶和布防。
穆里尼奧絕對不是不愿意學習別人,也絕對不是對技戰術潮流的演變缺乏敏感,他在執教皇馬的第二個賽季,其實已經放棄了之前帶領國際米蘭淘汰巴薩的4-5-1鐵桶陣,用對攻在諾坎普贏了瓜迪奧拉的巴塞羅那。在羅馬,他也已經在嘗試放棄4-2-3-1,改踢3-4-1-2。
然而有2個因素,讓穆里尼奧更愿意去專注堅持曾經為自己帶來輝煌的4-2-3-1,以及更強調垂直進攻的戰術。第一,穆里尼奧原本就不是一個技戰術革命家,他更沒有這樣的想法。他的野心是榮譽和金錢,思路是完全實用主義的,這一點讓穆里尼奧越發變得不再特別,有時候甚至格外平庸,他不想進行太多的翻新,因為翻新本身是一種冒險。他只需要局部證明自己、少數取得一些勝利就足夠了,足夠證明自己是穆里尼奧,然后把其他的失敗原因都歸結于他人,例如本隊的轉會市場,或者裁判。
足球世界的基本規則是,任何套路都可以找到解法:只有不斷翻新才能不斷取勝。羅馬的意甲賽季開局是很好的,但很快大家就熟悉了,也找到了應對的辦法。穆里尼奧在輸給威尼斯的比賽后說,羅馬在兩側都很容易形成人數優勢,但那么多機會才進了2個球,是不可理喻的。這其實就是對方的應對辦法,博德閃耀和威尼斯都是這樣踢的:羅馬從邊路往中路的傳球路線太可預見,就跟科曼的巴薩沒區別,你的前鋒在中路等,我們的后衛也可以在相同的地方等。
第二,又回到了第一篇聊到的問題:如果穆里尼奧可以用靈活多變的技戰術去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人手方面的不足,他又如何能夠不斷制造輿論壓力,讓老板為自己買人?或者是逼迫老板支付天價違約金炒掉自己?
很可惜,這樣的故事在重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