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戰阿曼賽前,有媒體制作了一個海報,主角是李鐵,上書四個大字:不破不立。論壇里好些人發帖:如果國足戰勝阿曼,來立Flag。下面應者寥寥,有人說,散了吧,別把國足當EDG了。事實國足也確實不是EDG,領先遭扳平,賽后李鐵又被一頓噴。
就在一兩天前,正好看到篇文章。說如果電競和國足一個水平,你還看EDG么?
EDG奪冠熱度大爆,中國足球和電競難免被拉到一起比較。足球媒體人們看過去自然是萬千感慨,或羨慕電競的成績和關注度,或憂心忡忡電競對足球的沖擊,仿佛一夜之間,足球的時代在年輕人中徹底翻篇了。
于是思來想去,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成績導致了兩者在年輕人中的天差地別。并且提供了一種設想,假如中國的電競戰隊和國足一樣,屢戰屢敗,年年輸,那么電競愛好者大概率也只是喜歡抱著手機玩游戲,對電競比賽不感興趣。
幸好這個假設并不虛無,很好印證。EDG這次奪冠的英雄聯盟S賽,在2018年之前就從未有LPL的隊伍奪冠,也是屢戰屢敗,年年輸。中間那幾年碰到韓國隊伍,跟國足碰韓國也差不了多少,屬于互相可以交流“恐韓癥”的情況。
到了2017年,S賽首次來到中國舉辦。那年上海的半決賽,黃牛手中的門票炒到了上萬元。兩支中國戰隊面對韓國戰隊再次落敗,韓國隊伍勝利會師鳥巢,四萬多人從全國各地趕到鳥巢去看了一場韓國內戰。
所以成績不好,年輕人就真的不看電競比賽了么?好成績當然會讓年輕人來看比賽,但并不起著決定因素。LPL在世界賽上的成績,也有過一段相當長的黑暗時期,并沒有讓年輕人們放棄賽事。EDG這次奪冠與否,區別也只是大家默默地看還是大聲嚷嚷讓外界聽見地看而已。
當然更多的圈外人士會將電競的火爆歸結為,人數多。參與電競的年輕人和參與足球的一對比,數量實在太過懸殊。
籠統這么遠觀過去,確實沒問題。電競的火爆就是因為參與人數多,中國足球沒人看就是參與人數少。但是,S賽EDG奪冠這件事放在這里并不是個太好的例子。電競里項目紛繁復雜,項目間的規則和形態跨度比足球和鉛球還大。
有些人甚至都沒搞清楚這次EDG奪冠是用手機玩的還是鍵盤玩的。在手游成為中國市場的主流后,英雄聯盟游戲人數逐年銳減。到2016、17那會,隔三差五就聽到說英雄聯盟要完蛋了。
EDG奪冠能出圈,理所當然覺得是因為游戲參與人數多,使得賽事火爆。實際情況是在四五年前,英雄聯盟就已經是靠賽事在把年輕人搶救回游戲了。
所以不管是成績說還是人數說,去解釋EDG的這次奪冠出圈,都沒能真正理解電競賽事為何能在年輕人中如此火爆。以及造成中國足球賽事和英雄聯盟賽事在年輕人中形成差別的原因。
我從業到現在,中國足球和中國電競的時間近乎各占一半。要對比兩者的聯賽在年輕人中差別的形成,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地方,恰恰是出發點。
中國足球聯賽最核心的目標是為提高國家隊的成績。而LPL這樣的電競賽事,從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能做出年輕人喜愛的東西。
傳統體育是很好能理解中超的邏輯,搞體育嘛,最終的體現還是得看塔尖的成績。國家隊成績好,什么都好,國家隊成績差,那聯賽再繁榮也都是虛假繁榮。
中超在前些年,也還是保持著一個商業賽事的形態,有過欣欣向榮的光景。全國有實力的資本紛紛進來,砸大錢請球星把隊伍變強,讓比賽好看。有了流量和關注,資本再從中各取所需。
但搞了幾年,發現俱樂部熱熱鬧鬧,亞冠拿了幾次,然而國家隊成績毫無起色。這就違背了搞聯賽的核心出發點。那么這條道路,勢必也就被當成是錯誤道路。于是,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球迷跟看迷惑新聞播報一樣每天看著關于聯賽的各類條例,一個體育賽事完全淪為了政策的試驗田。
折騰到現在,微博偶爾看到有關中超的新聞,下面的評論齊刷刷都在調侃,“啊,現在中超還沒解散,還在踢?。俊蔽乙膊稍L了幾個電競和足球雙修球迷,都表示國足的比賽還會關注下,中超是直接放棄了,因為實在是沒法看。
所以把聯賽折騰成這樣,反怪年輕人因為成績不好,不看足球,也確實錯怪很多年輕人了。
回到電競上,代表的英雄聯盟LPL賽事,做所有事的出發點都是年輕人喜歡。年輕人喜歡的就去做,年輕人不喜歡的就不做,就是這么最簡單直接的邏輯。
這也跟電競賽事開始的形態有關。電競賽事是游戲的延展,早期也可以說是一種推廣行為。賽事不負責掙錢,只負責花錢。曾經采訪某拳頭高層,說在之前都不知道有預算這回事?;ㄥX辦賽事,就是讓玩家開心,更喜歡這個游戲。
之后賽事越做越大,就學著傳統體育開啟了地域化和聯盟化。地域化是讓更多玩家在家門口也看上了電競比賽。聯盟化是為了招攬更多強力資本進場,錢一多,賽事的質量更高,玩家們的觀感自然就更好。
在傳統體育賽事中收入占很大比重的門票錢,電競這邊直到今天都沒特別在意過??紤]到的就是學生群體收入不高,不管聯賽杯賽盡可能半賣半送。當發現黃牛加入掙走了錢,又開啟了最嚴苛的一身份證對應一票。
回望那些年,LPL的成績在國際上一直被韓國壓著。成績當然重要,但辦聯賽的目的,并不是努力為了讓隊伍去奪冠。奪冠只是讓年輕人更喜愛LPL,對LPL更有凝聚力的一種方式而已。
正是因為出發點的不同,這也就導致了帶給年輕人的內容不同。LPL為代表的電競賽事是希望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并以此全方位打造產品,覆蓋年輕人的生活。
而中國足球呢,可以看的衍生內容跟十年前來說區別不大,都是佛系發展,邏輯上還是寄望于成績好了,年輕人自然會來看。
賽事上一般周末開打,內容還是分為比賽和賽前賽后報道。俱樂部很少為球迷舉辦線下活動,也不太擅長在新媒體端去做一些運營。球員本身也懶得去經營自己的形象。賽事主辦方為了應付政策更是無暇他顧。
短視頻時代,自媒體們因為流量低并不愿意對聯賽內容多加工。除了國家隊比賽,微博上現在一年難得有幾個中超的熱搜。偶爾有媒體出檔相關的自制節目,也多是一幫中年人帶個美女主持坐那侃侃而談,下面評論寥寥。
那么電競是什么情況呢?首先來說下賽事,英雄聯盟的聯賽LPL,有春夏兩個賽季,在開賽期周一到周日每天下午和晚上都有比賽。
一年間除了兩個聯賽外,年中會有一個世界范圍內的季中賽MSI,年末會有一個全球總決賽S賽。這些空檔還穿插著德瑪西亞杯全明星賽,以及各種第三方賽事,比如這幾天正在舉辦的NEST。幾乎除了過年那幾天,你在一年間的任意一段時間內,總能找到相關的比賽看。
另外相比足球,電競除了單純的賽事外,選手直播也構成了一個重要的內容。如現在每個俱樂部里的選手,在各直播平臺直播已經成了常態化。粉絲們可能下午看了比賽,到夜里還會去追著看自己喜愛選手的直播。
觀看途徑上,相比足球籃球動不動收費以及廣告。電競比賽你隨便打開個直播APP就能找到沒有廣告的免費直播間,可以選擇官方解說,也可以選擇各種自己喜歡的解說。這次的S11,B站甚至還開了一個無障礙的直播間,供聽力障礙朋友觀看。
而且電競的彈幕文化興盛,再乏味的比賽,也能靠彈幕整活搶救過來。如YYDS這類,幾年間無數網絡熱梗就是從直播彈幕中來。
在報道上,自媒體極其興盛,相比于傳統體育賽事版權的收緊,電競的賽事持更開放的態度,希望能在更多平臺上獲得更多曝光。所以在歐洲杯期間,我們發現很少有自媒體去報道歐洲杯,因為無法對賽事內容進行二次創作。但是對于電競而言,在微博在B站在抖音,各類大V、UP主們圍繞著賽事制作出數以萬計的作品,或深度分析、或整活惡搞。一到重要比賽日,經常性屠榜熱搜。
到了線下,此前中超某隊教練,就感慨發布會都沒記者了。電競賽事這邊,每次線下比賽媒體間甚至還要搶座位。一方面是因為電競賽事流量高,更重要的也是主辦方重視宣傳,在這上面提供了更為充足的預算。
官方則時不時在全國各地舉辦活動,如這次S11就在深圳弄了個英雄聯盟小鎮,讓玩家們沉浸式觀賽。周年慶全明星等偏娛樂向的活動,還會邀請各類當紅明星,或上臺比賽或參與制作歌曲,如最近陳奕迅的《孤勇者》。
平日里還有自制的節目,比如言辭大膽深受大家喜歡的《LPL飯堂》,俱樂部則針對各自的粉絲都有自家的節目。隔三差五還有跟隊伍相關的紀錄片,周年慶校園行等活動。即使在賽前的海報,俱樂部都有專職人在做,以至于成為了LPL的一種海報文化,每次賽前玩家都會從海報中去找那些隱藏的彩蛋和梗,分析哪家做得好壞。
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從年輕人需求出發,連年輕人睡前吃飯等細碎的時間都不放過。你只要拿起手機,總能看見與LPL相關的內容。
除了看,在這一兩年間,圍繞英雄聯盟這個大IP也制作出了許多產品。比如玩家們沒時間在電腦上玩游戲,就上線了英雄聯盟手游。年輕人喜歡玩手辦玩偶,就不停推出相關的周邊。年輕人愛追偶像愛豆,就用游戲人物做了個虛擬的女團KDA。年輕人喜愛動漫,最近又上線了英雄聯盟的動畫,推出后豆瓣分數破了9,在世界范圍內收視率超魷魚游戲登頂38個國家。
這些內容和產品覆蓋了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還在不停根據年輕人的需求進行完善。而中國足球呢,還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方式,沒有跟隨時代改變,主動將年輕人推離。還將所有的期望壓在了成績上。認為成績只要好了,年輕人一定都會來關注足球。就像認為放開了生育政策覺得年輕人理所應當就會多生一樣。然而如今的90后00后們早已不比幾十年前了。這是一個信息和娛樂過剩的年代,年輕人們可以看的東西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果中國足球和電競成績一樣,你還看EDG么?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在年輕人的問題上,成績可以搶救下中國足球,但并不能完全拯救中國足球。當中國足球還停留在寄望成績奇跡翻盤時,“EDG”早已成了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