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新工體足球場混凝土結構即將完成封頂,新工體已初具雛形。
除了足球場的輪廓呼之欲出外,新工體外延的空間功能也將得到極大的釋放。
眾所周知,工體位于北京市中心,這是其他城市的體育場無法比擬的區位優勢條件,而新工體建成時,3號線和17號線兩條地鐵線也將交叉建在工體東北角,抵達工體的便捷程度和比賽日散場后球迷的疏散效率都將得到巨大提升。
新工體將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專業足球場,球迷離草皮最近的距離為8.5米,會有更身臨其境的觀賽體驗。
穹頂之上,新工體添置了頂棚,除了對球迷遮風擋雨的“庇佑”,新頂棚會有顯示功能,節假日時能夠跟整個城市一起互動和歡慶。
除了交通和建筑形式的革新,新工體也會保留不少老工體的時代記憶:
第一,原有的橢圓型特征,這是工體建筑本身的核心特征;
第二,保持1959年建成的工體外立面,包括造型、建筑節奏以及材質;
第三,保持工體原有的特色元素,包括門柱、雕塑等。
當把這些元素放在一起的時候,一個重生的工體還是能夠喚起整個北京市市民對它所承載歷史的記憶。
記憶固然美好,但時代更迭,老工體不少受限年代的弊端也將在新工體時代完成“版本迭代”:老工體承載著公共活動空間、夜間經濟、比賽日體育賽事舉辦等功能,但過往多種城市功能空間卻并非有機融合,甚至不同功能空間都在相互侵蝕,也正因此,建設之初并沒有圍墻和大門的工體,后期慢慢添加了圍墻和大門,就是要通過這種物理隔離,人為維護這種割裂狀態下脆弱的功能空間重疊。可這樣又造成了更大的問題,使得整個工體場院與周邊社區、街道相剝離,成為了一種相對獨立的空間,與周邊社區、業態格格不入。
正因如此,新工體在改造復建之初,就確立了還給北京市民更多公共空間的大方向:未來新工體不僅將拆除所有圍墻和大門,讓體育場重新融入街區,更將拆除原體育場內的餐廳、咖啡廳等建筑,重塑工體南部3萬平米左右的人工湖,打造13萬平米的城市公園、口袋公園、專業級跑道等功能,將工體公共空間的特性打造到極致。
坐擁如此核心的區位優勢,除了打造極致的公共空間,新工體也將盡可能地拓展商業空間,相比公共空間,商業空間的陣地在工體地下:在“MALL”全方位取代百貨商場的零售新業態中,新工體將在地下創造出更多娛樂休閑的功能空間,屆時,不僅會有零售、餐飲、娛樂等多元業態,同時還會引入策展式、沉浸式的體驗項目,聚集首店、創新品牌、新業態、演出、音樂廳、電競等商業空間,形成文化、體育、娛樂與商業的結合。
公共空間和商業空間尚屬于“實體”空間范疇,而新工體的革新意義更在于借助時代科技的力量,打造全新破圈的數字空間:新工體為觀眾提供覆蓋“入場前—場內—離場后”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務體驗,觀眾入場前即可在線上獲取最新賽事資訊和場館攻略、享受AI數字化工體虛擬人提供的導游和咨詢服務;在場內可使用停車引導、智慧廁所、餐飲推薦等現場服務;離場后還可獲得更具人性化的會員關懷、會員權益服務。此外,“智慧工體”還將引入自動駕駛安防巡邏和全景高清移動慢直播等5G+科技最新應用,全面提升觀眾體驗。
未來新工體不僅是城市公園,也不只是商業空間,而是有機融合多種業態,成為能夠為城市賦能、突破空間次元壁、實現多元破圈的活力空間。
2020年底,中赫集團牽頭的聯合體中標工體改造復建PPP項目,負責項目合作期內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近日,新工體足球場混凝土結構即將完成封頂。
再等1年,2022年底,新工體將全面竣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