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宮珂
從無到有,中國隊進步的速度如昨夜“雪游龍”賽道上的鋼架雪車般高速飛馳。2月11日晚,在北京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首次參加冬奧會的小將閆文港以4分01秒77收獲季軍,以一枚寶貴的銅牌證明了隊伍的強大實力,也實現了中國鋼架雪車選手在冬奧會上獎牌“零”的突破。這是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冬奧會上收獲的第七枚獎牌,也是中國選手首次在鋼架雪車項目中站上奧運領獎臺。這位97年出生的小將,改寫了中國鋼架雪車的歷史。
閆文港和殷正已經將中國的鋼架雪車推上了一個新高度,透過北京冬奧會的這扇窗,中國鋼架雪車也正在得到更多的關注。
鋼架雪車是冬奧會上一項古老而典型的運動,早在1928年的圣莫里茨冬奧會上就已經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但在近百年之后,這項歷史悠久的運動才開始在中國逐漸開展起來。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后,中國鋼架雪車國家隊于2015年成立。雖然建隊時間不長,但這支年輕的隊伍卻在平昌、北京兩個冬奧周期中突破不斷。在北京冬奧會的“雪游龍”賽道上,中國鋼架雪車隊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速度”。
中國鋼架雪車如何“從無到有”?
最早國內并無專業的鋼架雪車運動員,鋼架雪車國家隊在成立之后便開始著手選材工作。在鋼架雪車領域,跨界跨項選材則是頗為常見的選拔方式。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女子組冠軍艾米·威廉姆斯、蟬聯2014和2018兩屆冬奧會女子組冠軍的利茲·雅爾諾德以及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為亞洲選手首開紀錄的韓國選手尹誠彬,都是由田徑項目轉項而來。這是因為鋼架雪車項目要求運動員有出色的爆發力,能夠在推車起跑階段為鋼架雪車提供足夠大的加速度,田徑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也與鋼架雪車項目所需要的條件頗為相似。
參考國外的鋼架雪車隊員選材標準,2015年8月,鋼架雪車國家隊完成了第一次跨界跨項選材,在平昌冬奧會時為中國隊創下歷史的耿文強以及在北京冬奧會亮相的閆文港,都是來自這次選拔,在入隊之前,兩人都是跳遠項目運動員。
對跨界跨項而來的新隊員們來說,鋼架雪車依舊是一項陌生的運動,在嘗試與磨合之間,隊伍也在一直在更新成員。在初次選拔完成之后,鋼架雪車隊又完成了幾次跨界跨項選材。此前在北京體育大學讀書的短跑運動員殷正,則在2017年加入了隊伍。
在選拔出合適的運動員之后,鋼架雪車國家隊的征程這才剛剛起步。當時國內還并沒有鋼架雪車賽道,隊伍只能在冬季輾轉歐洲和北美地區,一點一點地熟悉每一條賽道的特性,而且最初隊員們也只能租用或者是重新利用被其他人淘汰的器材,因為器材不合適而帶來的事故和受傷也在所難免。夏訓期間,鋼架雪車的隊員們便在國內進行一部分體能訓練,并利用由輪子替代鋼刃的模擬訓練器,苦練推車出發技術。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以及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建設的完成,鋼架雪車國家隊在國內擁有了一條標準賽道“雪游龍”,也有了更完備的訓練設施。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配套有一座專門練習賽道出發的訓練館,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科學訓練小組組織研發的數字化科學訓練輔助平臺也在這里投入使用,隊員們的每一次推車滑行速度與效率如何以及哪些細節仍需提要提升,都有數據可循。
除了擁有自己的主場賽道和更加科學的訓練環境之外,鋼架雪車國家隊擁有了自己的器材,以往租借與回收利用他人的器材也成為了歷史。在北京南郊的二七訓練中心,隊員們還會利用風洞實驗,掌握在鋼架雪車上滑行的最佳姿態,并對器材進行測試并改進。
以往在鋼架雪車賽場上,歐美運動品牌設計和制造的連體服與鋼架雪車鞋占據主流,但中國隊隊員們在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將穿上由安踏原創設計重量更輕、卻能有效減小風阻的戰靴。經過測試,這款戰靴在起跑推進階段相較其他品牌可平均提高0.023秒。有時鋼架雪車項目的勝負差距精確到百分秒單位,推車起跑又是鋼架雪車比賽最重要的技術環節,能夠在這一階段提升速度,可謂意義重大。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運動員們來說,能夠通過器材裝備提升成績事半功倍,他們也可以在推車起步之外的其他技術環節投入更多精力。
系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