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蔣嫻報道
2月13日,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行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專場發(fā)布會,北京文物、旅游等部門表示,將抓住冬奧會契機積極推廣北京非遺體驗,擦亮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
北京市聚焦首都城市戰(zhàn)略定位,北京市統(tǒng)籌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更新,讓北京這座千年古都煥發(fā)了新的魅力,特別是冬奧會的舉辦,北京向世界打開了感知中國文化的新窗口。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劉洪昌介紹,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全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7處,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登錄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件(套)。進入“十四五”時期,首都文物事業(yè)發(fā)展迎來新的歷史機遇,人民群眾對文物賦彩美好生活充滿殷切期待,北京將全面推進新時代文物事業(yè)發(fā)展,更好地統(tǒng)籌文物保護傳承利用,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圍繞“一軸一城、兩園三帶、一區(qū)一中心”,統(tǒng)籌文物保護傳承利用。
劉洪昌繼續(xù)介紹道,該成果主要體現在幾方面:一是中軸線申遺實現新突破,申遺文本草案提前報送世界遺產中心格式審查。二是與國家文物局等多家單位簽訂博物館之城共建協議。三是三條文化帶建設呈現新亮點。大運河文化帶方面成立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長城文化帶方面完成多項長城搶險加固項目。
北京市目前有京劇、昆曲、太極拳等12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景泰藍制作技藝等144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北京曲劇等303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并有92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42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新聞發(fā)言人劉斌在會上提到,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市已重點開展三個方面工作:第一,政府主導健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長效機制。第二,社會參與提升非遺保護和傳承水平。第三,人民共享提升非遺的傳播和普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