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年輕人推崇的電子競技,會有一天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嗎?
在電子競技這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了十年之后,上述的這個問題依舊沒有答案。即便如今的電競已成為全球上億年輕人的共同愛好,但在入奧這件事上,大家的心里似乎也還是沒底。
2月13日的夜晚,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再度被翻了出來。在第九屆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上,國內兩大頂尖學府——北大與清華的八名學子就這一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
憑借清華與北大的名氣加持,外加上人民日報、新華報業、央視頻等眾多官媒的直播宣傳,這場辯論迅速成為當下熱議的一大焦點。截止到發稿前,本次辯論的直播回放視頻播放量已超過240萬,微博上相關話題的閱讀量更是超過5300萬。大量網民在相關主題帖下各抒己見,無論支持與否,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想法與道理。
“在問為什么之前,先想想是不是。”針對此次辯論,昔日廣大知乎用戶的經典名言格外適用于這一場景。站在中立視角來看,用“應不應當”來描述電子競技與奧運會之間的關系似乎讓后者顯得有些無足輕重。在考慮應不應當之前,這個問題理應還有一個“能不能”的層面。
在這場辯論中,“電競能不能入奧”也成為了雙方交手的初戰之地。為了能在這場辯論中占得先機,兩方為此都準備了豐富的觀點與有力的資料。但一番唇槍舌劍下來,在反方總結提出的三大難題面前,沒有破解之法的正方還是顯得有些窘迫。這三個問題分別是:
1:電競項目性質與奧運宗旨并不完全一致——奧運會強調體質鍛煉,著重展現身體素質極限,但部分主要以體現智力鍛煉為主的電競項目(如《爐石傳說》)與這一宗旨關聯度較低。如果這些項目沒有入奧,那么它們是否還能被稱為電子競技?
2:職業選手的培養與選拔——入奧之后,電子競技能夠向全世人展現這項運動在高度規范化運營后的成果。但在展示前的準備階段,每名參與者每天都需進行長達十幾個小時的超長訓練時間。在這些參與者成為真正的電競運動員之前,他們的行為性質該如何與游戲成癮進行區分?
3:如何普及電子競技與電子游戲的區別——對于擁有孩子的家長而言,當他們的子女把“電競入奧”當作自己長時間打游戲的理由時,他們該如何回應?家長該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解釋打游戲與進行電競運動的區別?
言之鑿鑿,句句誅心,這三個問題的闡述概括了電競入奧的多數困境。客觀地來看待此事,如今的電子競技與奧運會的確存在著許多分歧。對于電競來說,成為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員,不僅不易而且不便。而從奧運會的角度來看,在電競與游戲在概念未明的情況下,他們同樣也不會低估接納這名新成員所需承擔的巨大輿論風險。
從奧運會的角度看過之后,我們再從電競的角度出發來看看此事。奧運之于電競,其實也并非非入不可。作為信息時代下的全新產物,電子競技承擔著人類在虛擬世界中擺脫身體束縛并展現創造力之美的獨特使命。加入奧運,成為它的附庸,這在某種程度上同樣也限制了自身的發展上限。
這是一場精彩的辯論,但同樣也存在著許多不足的。在后半段中,正反雙方都失去了幾分氣度。只見正方拉著射擊與電競在運動員體態上的相仿屢屢“碰瓷”,而反方亦是揪著個別電競運動員的身體問題不放。兩方為這場辯論開了個好頭,但卻沒能留下個好結局。
關于電競入奧,在這九十分鐘的辯論之外還有著更為廣闊的展開空間,諸位辯論評委的賽后點評便為大眾揭示了其中的一角。比如陳銘,這位曾登上《奇葩說》的辯手在這件事上提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他說,如果要比運動項目的相似程度,那么賽車或許要比射擊更與電競相似。因為賽車對于身體肌肉沒有過高要求,但卻要求長時間的專注與極為靈敏的反應能力。如今的賽車雖然沒有進奧運會,但基本沒有人會質疑賽車是一項運動,像舒馬赫、漢密爾頓這樣的頂尖賽車手也享有著相當高的社會地位。那么,賽車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它又是如何逐步改變人們的認知呢?
關于電競入奧,國際電子競技聯合會(GEF)副主席、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先生曾在2021全球電競峰會上說道,「電子競技與傳統體育,兩者和而不同。擁有不同發展邏輯的它們不可能融合在一起,但在某個點上,他們卻存在著結合的可能。」
現如今,電子競技不僅是2022杭州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而且還是2022年英聯邦運動會的試點項目,越來越多的傳統體育組織開始逐步接納電子競技這一新興概念。我們無法得知,在未來的某一天,電子競技是否真的會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進入與否,電子競技都將繼續發展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