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肥貓原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聲演員鞏漢林與前國足隊長馮瀟霆的隔空喊話,連續兩天霸占熱搜,自春節后漸漸平息的有關國足的“全民大討論”再度如潮水般涌現。
時間倒退回上周。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相聲演員鞏漢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抨擊了足球運動員高薪現象,他稱,“某足球隊(隊員),年收入三百萬、五百萬甚至上千萬了,球場上沒有看到他們進球,完全給中國人丟臉。”鞏漢林的發言雖未點名,但指向性已足夠明顯。再加上網友對國足大年初一1比3負于越南隊后的失望尚未完全退散,一時之間,嘲諷批評之聲再度一股腦倒向中國足球。
幾日后,話題熱度下降。正當人們以為這次對國足的間歇性大吐槽將要告一段落之時,前國足隊長馮瀟霆的一句話,給這股漸熄之火又添了一把柴。3月11日,馮瀟霆在社交媒體上回復網友關于其退役問題時,調侃道,“退了,讓位給鞏漢林”。
此話一出,馮瀟霆立刻被卷入輿論漩渦,除去一眾網友對其冷嘲熱諷之外,也有部分網友認為鞏漢林不懂球亂評論。總之,馮瀟霆的一句話,將熱度漸熄的話題再度推上高位。
3月14日,鞏漢林在抖音發布短視頻回應了網上稱其“不懂球還評價”的質疑,表示“我是不懂足球,但是我會看比分”,“我這演小品的怎么就丟臉了”。
14日深夜,馮瀟霆發表長文,將“馮鞏之爭”推向高潮。馮瀟霆在文中回應針對中國足球引發的各類爭論,并稱自己并不是在回應鞏漢林,只是想說說心里話。在長文中,馮瀟霆先用2018年世界杯日本隊被比利時隊逆轉淘汰舉例,以此說明“每一個成功的背后,都有它付諸的時間成本,和投入成本”。
隨后,馮瀟霆又回憶起自己在2019年亞洲杯四分之一決賽對陣伊朗隊比賽中自己的失誤,并在此次失誤后淡出國家隊,稱自己“承擔了所有”,并表示國足此次輸給越南“并不意外”,“又有球員出來承擔責任”。
在馮瀟霆的長文中,他更像是一個球員代表,將所有球員的苦衷一并道出:“一個失誤就會被罵得狗血噴頭”、高薪降薪“是市場規律”、俱樂部不尊重球員合同等等等等……最后,馮瀟霆也表示,希望大家“從更好的角度去報道和挖掘故事,用更敏銳的正能量去探索和思考足球”。馮瀟霆的長文一出,理解的聲音有,但更多的還是嘲諷謾罵之聲,認為馮瀟霆及“馮瀟霆們”本職工作都沒有做好,還有臉回懟,是自取其辱。
從頭到尾回顧一下“馮鞏之爭”,本質上還是那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中國足球一直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痰盂。從馮鞏在相聲舞臺上的那句“中國足球才是好樣的,十多年來就是不沖出亞洲”的調侃,到宋丹丹口中的“中國足球,何日出頭”的感嘆,二三十年來,中國足球一直是我國民眾的吐槽對象,究其根本原因就只有一個,國足實力不濟。
作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足球獲得人們最多的關注也是理所應當。然而就在全民“關注”之下,中國足球雖但沒有越來越強,反倒越來越差,從最初的亞洲一流,到后來被日韓甩下,再到今天輸給越南,成績越來越差,不罵你罵誰?久而久之,國足每一次輸球,都能成為全民吐槽的狂歡。該罵嗎?該!踢得不好,作為球迷有理由表達不滿。但同時我們也要找到罵的側重點。咱們的國足目前的實力在這擺著,有的時候即便輸了球,也真的只是技不如人罷了。這時候咱們是罵球員呢,還是該另有所“罵”呢?
罵著罵著,有人發現,中國足球在實力“越來越差”的同時,球員們的收入卻隨之水漲船高,這也是在文章一開頭提到的鞏漢林所抨擊的“怪現象”。十年前開始的“金元足球”時代,讓球員們的收入成倍上漲,然而就像上文所說的“足球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一樣,足球也是我國市場化最好的運動。市場決定價值,而不是球員決定價值。有人認為球員球踢得越來越差,還能賺那么多,財不配身。于是罵得更起勁了。因為球員高收入而罵的人,到底是為中國足球怒其不爭而罵,還是因“酸葡萄心理”而罵呢?
在這個任人都可以拉踩國足一腳的年代里,“馮鞏之爭”的爆發,并不讓人覺得意外。而且,“馮方”的每一次回應,換來的不是理解與支持,而是更多不知內情群眾的聲討。沒有多少人愿意了解這個行業內面臨的困難,也沒有多少人愿意傾聽局內人的苦衷。更多的人只愿意在這個“全民痰盂”里猛啐一口,然后心滿意足地離開,等待著下一次發泄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