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伯:姆巴佩與法國隊沖突?倫理的討價還價而已

王勤伯04-22 08:34

1

法國國家隊在世界杯前的熱身賽不會引人注意。只有小組賽結束,也許才會出現衛冕冠軍是否被提前淘汰這個話題。3月份的FIFA比賽日,倒是另一條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

法國隊的球員們應該在球隊集中后第二天參加幾個贊助商的拍攝活動。這是每次集訓第二天幾乎都會安排的內容。贊助商多,每次會安排好多個,今年3月的拍攝涵蓋汽車、外賣、碳酸飲料、電信、游戲等多個行業。但是姆巴佩卻留在了自己的房間里沒出來。

球隊派人去找他,姆巴佩不來。法國足協主席勒格拉埃親自給姆巴佩打電話,他似乎有了一些松動,表示會來,但之后還是沒來。最后,法國隊其他球員在沒有姆巴佩的情況下完成了活動。

1200-L-equipe-de-france-mbapp-a-refus-des-oprations-commerciales-grosses-tensions-clairefontaine.jpg

沒有任何隊友表達支持姆巴佩的態度,這更像是個人行為。媒體很快得到了一些消息,姆巴佩不希望自己的形象和缺乏共同價值觀的品牌聯系在一起。法國國家隊的贊助商里,有一些產品在姆巴佩看來是職業球員不應該觸碰的,包括:

*碳酸飲料。既然長期飲用碳酸飲料有害健康,尤其是可口可樂這樣的碳酸飲料容易造成嚴重的肥胖問題,大多數珍惜職業生涯的運動員都會拒絕,為什么要代言它們?

*快餐。這是高水平職業運動員堅決不會碰的食物。一些運動員對飲食的關注到了極致,每一餐都會有營養師指導,高脂肪、油炸類的食物幾十年不碰一次,為什么要引導青少年去吃炸雞?

*網絡博彩。這是職業運動員嚴禁從事的活動,任何參與網絡博彩的球員都涉嫌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為什么要在俱樂部和國家隊代言它們?

了解到這些,我對姆巴佩充滿了贊賞。我認為他的行為非常勇敢而且有必要。商業社會讓我們失去了很多關懷和守護,新一代體育巨星里如果有人主動站出來同有害青少年成長和大眾健康的消費習慣劃出紅線,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

法國足協采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沒有對姆巴佩進行任何處罰。我一直關注著事態的進展,希望看到姆巴佩更為明確的、親自出面的表態。

然而過了幾天,姆巴佩的商業代言律師德爾菲娜·韋爾埃當女士出來說的話,讓我感到失望至極。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隊,球員都有義務參加贊助商活動,如果贊助商在廣告中同時使用至少5名球員的肖像,就屬于球隊集體肖像,和球員的個人肖像代言不構成沖突。在德爾菲娜·韋爾埃當女士的采訪中,她表示姆巴佩和國家隊的沖突關鍵正是在這里。

2010年南非世界杯慘敗后,法國足協推出了一份26頁協議,每個球員第一次入選國家隊時都要簽署。簽字等于書面同意參加法國隊的營銷和贊助商活動,反過來,每個球員每場比賽會得到25000歐元的報酬。姆巴佩2017年入選法國成年國家隊時只有18歲,德爾菲娜·韋爾埃當認為這個協議純屬霸王條款,“在簽署時生效,球員職業生涯結束后五年內失效。對于姆巴佩來說,這個協議將從他18歲至少持續到他40歲。”

所以,姆巴佩在律師的策動之下做出了抵制行為,目的是想在2022世界杯之前和法國足協進行重新談判。

1650586768055.jpg

在重新談判的條款中,德爾菲娜·韋爾埃當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

*所謂集體肖像權并不是法國隊輪流派出5個球員參加商業活動,贊助商總是要求姆巴佩、博格巴、格列茲曼等球員出鏡,集中使用這幾人的肖像,已經不是法國隊的集體肖像權,球員利益沒有保障。

*球員無權選擇決定自己參加哪些品牌的活動。遇到和自己價值觀抵觸的品牌,例如美式快餐、碳酸飲料、博彩機構,球員無法說不。反倒是在巴黎圣日耳曼,姆巴佩和俱樂部有協議,包括博彩機構在內的商業活動他不會參與。

*法國隊的球衣銷售同樣存在集中在幾個球員身上的問題,但是球員從銷售中拿不到任何收入。

讀到這里,我對姆巴佩剛剛培育起來的好感立即消失。這只是一場利益之爭,是非曲直留待雙方爭辯,盡管我個人更傾向于維護球員權益一邊。但姆巴佩團隊為了在利益爭奪中占據高點,通過媒體放風打出道德牌,這又實在令人作嘔。

這也是我在歐洲生活多年對歐洲人最討厭的方面之一。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道德倫理已經純粹淪為一種工具,道德倫理不再具備“價值”,只有“價格”,是可以討價還價的,或者說,道德倫理的存在意義就是用來討價還價。搞那么大新聞,放那么多風,都是為了談判,如果法國隊愿意提高球員在集體肖像開發中的收益,姆巴佩團隊是可以在價值觀念問題上閉嘴的。

1650587340884033634.jpg

姆巴佩個人贊助商廣告:98年對法國足球來說是個好年份,姆巴佩出生了。

3

我能體會到,世界大多數地方的人對于消費主義和商業文明不僅沒有防范意識,而且大多持完全歡迎的態度。最終各國的人都會變得越來越像,消費即真理,個人形象的終極輸出是代言(或帶貨)。

在小孩子的課本上,模范和榜樣時常是為了維護道德倫理而放棄利益的人,而且放棄得徹徹底底。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大多數榜樣的親善行為背后都站著一個贊助商。讓小孩超重的碳酸飲料、美式快餐是否和個人價值觀發生沖突?不必擔心,商家出價夠高,沖突就消失了。

在我成長的年代,煙草廣告尚未被禁,我小時候的英超啟蒙是通過省級電視臺播放的《萬寶路英國足球集錦》建立的。我不吸煙,格外憎惡二手煙,有人污染空氣會讓我火冒三丈直接跳上去指著鼻子罵人,但我即使在成年以后也一樣對萬寶路這個品牌保持了相當的好感。如果要找體育贊助、營銷禍害下一代的例子,我也是受害者案例之一。

在這篇略有悲觀的專欄結尾,還是講一個勝利的小故事吧:我打敗了麥當勞。

2012年歐洲杯,烏克蘭的球場新聞中心提供著可口的美食,有湯有肉有米飯。波蘭華沙的球場新聞中心卻只有贊助商麥當勞,提供讓我看到就起雞皮疙瘩的美式垃圾食品。很多記者也不喜歡,但沒人抗議。似乎這也是賽事贊助商的權利,他們主掌餐飲區,他們告訴你必須吃什么。

我等公車的時候發現了一家波蘭平民小店,食品不僅超級便宜,而且格外可口。于是我買了一大袋烤豬排、香腸、面包帶去新聞中心。比賽前的晚飯時間,我去麥當勞柜臺要了一套塑料餐具,在工作間拿了免費礦泉水,在餐飲區的座位上擺開陣勢大吃大喝。

一個記者來了,“不好意思,您這些食物在哪里買的?”

另一個來了,“打擾一下,這里為什么買不到和您的一樣的食物?”

又一個來了,“抱歉,我在哪里可以買到這些吃的?”

哦,瞧我的豬排!真的太耀眼太顯擺了!各國記者一個接一個地上來問,比在快餐柜臺前面排隊還積極。

我當然不是來這里免費接受提問的。我給每個提問者都準備了一個反問:“您不喜歡麥當勞?”

沒有一個人喜歡。他們想要的是我慢慢享用的豬排、香腸和面包。

我很高興問出了他們心里的那份不喜歡。世界上有太多的人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習慣性地沉默著,一沉默就是一輩子,就這樣,讓不喜歡的東西大行其道。

本文原載于第838期《足球周刊》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王勤伯

體壇傳媒駐意大利記者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