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奧運會(2018-2022年)傳播與媒體運行論壇舉行

水冰04-25 16:13 體壇+原創

體壇周報全媒體發布

4月23日,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國際體育傳播與外交研究中心承辦的“轉折、轉變與超越:東亞奧運會(2018-2022年)傳播與媒體運行國際論壇”通過海外嘉賓云端參會、部分國內嘉賓線下參會的方式成功舉辦。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816.png

2022北京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部長徐濟成,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蘇大鵬,新華社體育新聞編輯部副主任、國際奧委會新聞委員會委員周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鐘新教授,《體壇周報》社副總編輯曹亞旗,字節跳動體育bd負責人、抖音體育負責人夷博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體育編導孟慶知,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劉瀅,北京外國語大學魏偉教授,以及來自2022北京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和新華社體育新聞編輯部的部分工作人員出席了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大廈舉行的論壇開幕式。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844.jpg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和人文學院院士、西悉尼大學大衛·洛弗教授;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安德魯·比林斯教授;美國得州大學奧斯丁分校邁克爾·巴特沃斯教授;新西蘭奧克蘭大學托尼·布魯斯教授、德國大傳媒應用大學(漢堡)托馬斯·霍爾基教授、北京體育大學薛文婷教授、浙大城市學院郭晴教授、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西蒙·李岑副教授、卡塔爾大學阿赫福德?阿瑪拉副教授、美國邁阿密大學李博助理教授和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大學皮特?英格利什高級講師等海內外學者在線上一同參與此次論壇。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851.jpg

開幕式上,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蘇大鵬在致辭中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北京冬奧精神”的高度,強調了在2022北京冬奧會結束之際站在全球視角探討北京冬奧會歷史意義的重要性。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855.jpg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劉瀅在致辭中介紹了學院近年來的發展,并且詳細解讀了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國際體育傳播與外交研究中心舉辦此次國際論壇的初衷,以及期待通過國際論壇達成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意愿。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859.jpg

本次論壇是在特殊時間節點舉行的有特殊意義的國際論壇。在深度體育媒介化的時代背景下,各項國際體育重大事件成為塑造、展現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傳播國家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奧運會更是被賦予了超越體育競爭的多層面文傳播內涵。2022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順利舉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成果,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國際傳播取得突破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此次論壇主要圍繞2018平昌冬奧會、2020東京奧運會(2021)與2022北京冬奧會展開,探討了三屆在東亞舉行的奧運會的傳播、媒體運行、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形象建構等議題。

本次論壇共分為四個小組,分別由北京外國語大學魏偉博士、王士宇博士、盛陽博士和吳梅紅博士主持。發言小組點評人是來自成都體育學院的石磊教授,上海體育學院的張盛教授和天津體育學院的楊珍教授。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04.jpg

第一組嘉賓發言中,大衛·洛弗教授的報告提出了“媒介-體育-社會-政治聯合體”的全新概念。他深入分析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媒體報道三屆在東亞舉行奧運會的不同立場以及創造敘事的各種方式,揭示了全球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突發危機以及奧林匹克休戰期間戰爭爆發等因素的影響下,媒體敘事策略與議程設置能力的脆弱性,認為本次論壇的主題“轉折、轉變和超越”恰逢其時,較為貼切。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10.png

擔任SSCI期刊《傳播與體育》主編的安德魯?比林斯教授以2022北京冬奧會為例,提出了考察冬奧會影響力的研究范式,詳細對比了不同國家觀眾收看奧運會比賽的媒介接觸習慣。他認為,在新媒體時代下,多樣的信息接收終端使得觀眾接收信息方式也變得多元,這是研究冬奧會影響力的重要出發點。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16.png

徐濟成部長從北京冬奧媒體運行工作的實戰出發,對此次論壇主題進行了全新解讀。他指出,北京冬奧會是迄今為止數字化互動最廣泛、轉播時長最長、收視率最高的冬奧會。雖然受疫情影響,現場媒體工作者少于預期,但北京冬奧會的媒體報道量和報道效果卻屢創新高,這離不開5G+8K超高清遠程傳輸、云轉播平臺、Press+網絡專線傳輸服務等新技術的全面應用。同時,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傳播方式在本屆賽會大展拳腳,這一變化將深遠影響未來的賽事媒體運行。徐濟成表示,北京冬奧會注重雙奧遺產保護利用及區域可持續發展,并以閉幕式上的柳枝寄懷為例,闡述中國文化乃至東亞文化對奧運會的獨特貢獻,號召國內外媒體及學界同仁以奧運為契機加強分享研究,一起向未來。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20.jpg

邁克爾·巴特沃斯教授以中國運動員谷愛凌為例,運用批判性的修辭視角解讀了美國保守派媒體和政治家對谷愛凌報道和評價的實質。報告深刻揭示了美國保守派媒體勢力百余年來反華立場的動機,從學者的批判性視角分析了北京冬奧會谷愛凌成為世界范圍內偶像的深刻原因。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24.png

在第二組嘉賓發言中,周杰副主任站在媒體人的角度,清晰地指出“北京冬奧會,不只是賽事”。他表示,在關于奧運會的報道中,雖然不同的媒體機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但“合作共贏”也是媒體人追求的目標。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29.jpg

托尼·布魯斯教授基于對2008北京奧運會和2022北京冬殘奧會新聞報道的縱向分析,就新聞媒體對報道殘奧會運動員的話語展開探討,從理解殘奧會社會條件以及意識形態的視角入手。她指出,新聞話語正在加強殘疾運動員與精英體育運動之間的聯系。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33.png

西蒙·李岑副教授從國際社交媒體入手闡發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針對西方受眾的社交媒體內容更重視通過小測試等內容引發觀眾互動;中國的新聞微博更重視對事實內容、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建設進展的回報。他還對中國社交媒體對奧運會的報道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建議。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37.png

李博助理教授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中美觀眾的奧運消費展開對比研究,他借助使用和滿足理論,探討了北京冬奧會中美兩國受眾在媒體行為、項目偏好、觀看動機等方面的差異。此外,李博教授還闡釋了市場差異如何影響用戶媒體消費的過程。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41.png

在第三組的嘉賓發言中,鐘新教授等對奧林匹克政治的正當性和非正當性進行了探究。她認為奧運會這一體育重大事件已經發展出了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意義。包括國際奧委會、主辦國、參與國、抵制國在內的各方都有自己的政治目標,提出應去非正當性奧運政治,維護奧運政治的正當性。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46.jpg

郭晴教授等深入探究了奧林匹克在中國傳播的觀念與正當性進行了探究,認為在不同的社會思潮下,國家制度、政策引導、媒體宣傳等國家權力支配下的行動與個體記憶、個體媒介選擇等個人因素進行互動,實現了觀念強塑、觀念彌漫、觀念淡化三種觀念的建構模式。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50.png

魏偉教授就2018至2022年在東亞舉行的奧運會的傳播話語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語境進行了對比考察,認為連續在東亞舉行的三屆奧運會在“亞洲奧運話語”層面大相徑庭。“東亞之光”雖然都有光,但“光亮度”和“光譜”并不相同。他表示,2022北京冬奧會不僅留下了“讓三億人上冰雪”的重要奧運遺產,其創紀錄的觸達人次可能已經改寫了奧運歷史,甚至扭轉了冬奧會與夏奧會之間的傳統關系。他同時還指出,2020東京奧運會(2021)和2022北京冬奧會可能會是奧運歷史更大變局開始前的最后兩屆奧運會。

微信圖片_20220425155955.jpg

薛文婷教授等對中西方主流媒體報道中的2022北京冬奧會進行了探究。以網絡議程設置和跨國媒體間議程設置為理論視角,歸納了《中國日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三家報紙關于2022北京冬奧會的媒體議程,進一步探究了報道者及其所在群體對中國體育故事共同享有的潛在觀念。

微信圖片_20220425160000.png

在最后一組的嘉賓發言中,托馬斯·霍爾基教授和德國斯圖加特傳媒大學的克里斯托弗?西格爾教授對2020東京奧運會(2021)和2022北京奧運會期間德國Z世代的媒體使用行為進行了探討。他們認為電視轉播對奧運會在德國的傳播中仍有巨大影響,其次才是社交媒體。

微信圖片_20220425160006.png

馬赫福德·阿瑪拉副教授探討了中東和北非的體育環境以及媒體在報道奧運會時的重要作用,他著重介紹了北非媒體報道在建構民族團結集體想象方面的作用,并探討了社交媒體作為新興的媒體替代空間,是如何挑戰國家對體育傳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

微信圖片_20220425160012.png

皮特·英格利什高級講師等選取了朝鮮、韓國、日本、中國、美國和英國6個國家英語新聞網站中660篇涉及朝鮮重返全球體育舞臺的文章進行了分析,對2018平昌冬奧會報道中朝鮮的“再現”問題展開對比研究。他們認為政治關切及其議題明顯蓋過了體育成就本身。

微信圖片_20220425160017.png

此次國際論壇不僅吸引了全球數百名學者、媒體人等受眾關注,同時也激發了與會者有關2018平昌冬奧會、2020東京奧運會(2021)和2022北京冬奧會傳播、媒體運行、國家形象、軟實力和奧運外交等諸多議題的更深入思考。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劉瀅發表會議總結,在全球傳播視域下對論壇學術成果進行了整合歸納,并對奧林匹克國際學術共同體加以展望。與會專家期待類似的探討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展開。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

相關閱讀

權威源自專業

“體壇+”是體壇傳媒集團旗下《體壇周報》及諸多體育類雜志的唯一新媒體平臺。 平臺匯集權威的一手體育資訊以及國內外頂尖資深體育媒體人的深度觀點, 是一款移動互聯網時代體育垂直領域的精品閱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