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茅為安
本周末,邁阿密大獎賽在歷經兩度延期、當地議會和居民的反對、賽道從市中心遷走之后,終于將在這座“魔法之城”首次舉行。大型的車迷嘉年華、一長串頂級流量明星組成的嘉賓陣容、無數贊助商和品牌爭先恐后,自由傳媒勾勒出的F1版“超級碗”即將開演。
自從1950年F1世界錦標賽誕生,美國便是這項運動最想開墾的土地。事實上,美國是世界上舉辦過F1大獎賽城市最多的國度,在邁阿密之前已經有了10個比賽地點,分別是:印第安納波利斯(1950-1960年的印地500、2000-2007年美國大獎賽)、賽百靈(1959年)、河濱市(1960年)、沃金斯峽谷(1961-1980年)、長灘(1976-1983年)、拉斯維加斯(1981-1982年)、底特律(1982-1988年)、達拉斯(1984年)、菲尼克斯(1989-1991年)和奧斯汀(2012年至今)。其中1982年可謂F1在美國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同一年有三場大獎賽在美國舉行,分別是長灘、拉斯維加斯和底特律。
然而,當本土的印地賽車和納斯卡總是輕而易舉地吸引數千萬車迷,在每個周末營造出爆滿的氣氛,F1卻始終難以真正走進美國車迷的內心。
2005年發生在印第安納波利斯的“輪胎門”丑聞,一度讓這項頂級賽事在美國的口碑被推到懸崖邊。當時所有米其林輪胎陣營的車隊在暖胎圈后集體回到維修區后“罷賽”,抗議國際汽聯對爆胎隱患視而不見,但是賽會仍然無動于衷,導致了只有法拉利、喬丹和米納爾迪的六輛采用普利司通輪胎的車隊投入了比賽。如此令人乍舌的場面令現場數萬美國車迷感到憤怒,F1在美國本就有限的形象由此大大受損。兩年之后,雖然印第安納波利斯見證了初出茅廬的漢密爾頓大放異彩,但也成了當時美國大獎賽的絕唱。
并非沒有美國商人看到F1作為全球化賽事的商業價值。四年的空窗期里,得克薩斯的牛仔們談妥了生意,并且為了2012年把大獎賽接到了奧斯汀,興建了一座全新的賽道,取命為“美洲賽道”,昭顯其立足“孤星州”掀起F1熱潮的野心。
但是,全新登場的“美國大獎賽”從形式到氛圍,只是新瓶裝舊酒。即便在2015和2016年上演了漢密爾頓與羅斯伯格的世界冠軍對決,也難以走出市場推廣的瓶頸。再加上得州政府取消了資金補貼,幾次讓奧斯汀的續約事宜被打上問號。
曾經F1也有望在美國恢復一年多賽。新澤西曾大張旗鼓地提出舉辦大獎賽,而且與F1簽訂了協議。然而,盡管新澤西的名字連續多年被添加到賽歷上,還是因為推廣方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最終讓這一在紐約天際線背景下比賽的計劃胎死腹中。這成為伯尼·埃克萊斯頓管理F1晚期最大的敗筆之一,而無法真正撬動美國市場也是他F1職業經理人生涯中留下的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