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王勤伯
中國國青去克羅地亞和當地乙級聯賽球隊打系列教學賽,這是又一個注定浪費時間和浪費人才的形象工程。
整體留洋就是一場上不完的當,為什么中國足球始終會有人樂此不疲?如果最近20年花在整體留洋上面的經費用來建設嚴重匱乏的國內青少比賽體系,會是怎樣的效果?
針對此事,著名媒體人賀曉龍在微博上說:“健力寶留洋就是一個爛尾工程。”評論里的反對聲并不少——這恰恰是造成中國足球“整體留洋夢”永不破滅的原因。雖然徹頭徹尾地失敗了,浪費了大量金錢,亟待建設的國內基礎越來越差,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缺乏一份合適的總結。認識不到錯誤,當然會不停地去走老路。
健力寶留洋和現在中國國青去克羅地亞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在當地訓練,和當地球隊不斷約打練習賽。這種比賽非常不正式,通常都是在訓練中心進行。由于是教學賽,別人當成是訓練,換人名額也可以在雙方商定的情況下不設限。
足球青訓到底有多大個秘訣?其實也可以說沒有秘訣,就是從小賽出來的。歐洲和南美國家的小孩從6歲開始就習慣了每周1到2場正式比賽,而正式比賽始終有正式比賽的氣氛,小孩的正式比賽也會有很多家庭成員去助威。從6歲一直踢進成年隊,一定是最會打比賽、最會面對比賽壓力的一類球員。
看看日本高中聯賽決賽的現場氣氛。青少足球賽事其實就是一種大眾狂歡中的選拔體系。不僅日本,很多國家都會獎勵性的把一些重要青少賽事的決賽放到大體育場里進行,并歡迎觀眾入場營造氣氛。優秀球員需要從小適應的不僅是正式比賽,還有“決戰”的氛圍。
球員成才的關鍵時期只能打訓練賽和教學賽,而且是在異國他鄉,最受損害的就是球員的心理素質。在心理素質建設的關鍵時期,他們缺乏正式比賽的持續鍛煉和考驗,缺乏對90分鐘的尊重和恐懼,缺乏為結果鋌而走險的氣概,缺乏從看臺上的少量或很多觀眾那里博得掌聲和尖叫的熱望,他們唯一在意的就是賽后教練組如何評價自己。
這就是為什么健力寶成了爛尾工程。單純從球員技術來說,一些球員確實在巴西學到了不少內容甚至花活兒。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對健力寶產生誤判,以為送出去多少是學到了點東西。
但是從心理層面來說,健力寶可謂集體淪陷。李金羽在國家隊重要比賽中完全無法體現射手本色,李鐵迷失在大連金州,李瑋峰是唯一一個比較有擔當的球員,他也是在健力寶呆得時間最短的一個,健力寶中途回國才補充進去,很快就接到國家隊調令,參加97世預賽備戰。
健力寶開始選拔的時候,甲A聯賽尚未開打。當時中國足球青訓的產出仍然不差,盡管坊間有很多關于年齡等問題的說法,但是單純從球員素質來說,他們的成色是非常好的,是全國范圍內的佼佼者。
從年齡來說,77-78年齡段,應該是在2002世界杯(預選賽)上多人冒尖,到2006世預賽完全挑起大梁。但是,日韓世界杯預選賽上只有李鐵和李瑋峰派上了用場。到了德國世界杯預選賽,“挑大梁”的健力寶只有李鐵、李金羽、李瑋鋒、鄭斌、李健、郝偉和陶偉7人入選國家隊。
健力寶從未構成中國國家隊骨架,而是健力寶之前和之后的幾屆國青構成了中國隊骨架,都是國內聯賽成長起來的球員,例如鄭智、徐云龍、孫祥、肇俊哲等。
說得簡單一些,那就是健力寶留洋浪費了整整一屆中國足球優秀人才。健力寶留洋不是普通的“爛尾工程”,而是“注定失敗的爛尾工程”。不過,如果考慮到這是中國足球在職業化早期的一次嘗試,也未嘗不可接受。真正的問題是錢花了、人才浪費了,卻沒有進行認真的總結。
所以之后仍然會有人相信這樣兩個謬論,并且不斷進行整體留洋的嘗試:第一個謬論,如果一些細節處理更好(例如后勤),整體留洋也是有希望取得成功的;第二個謬論,再怎么說,總比在國內呆著好吧——第二個謬論最害人,徹底的自卑,也徹徹底底失去耐心建設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