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駐意大利記者 王勤伯
意大利媒體爆出國際米蘭可能出售,其實根本不是新聞。而是在又一個夏季轉會市場結束以后,俱樂部前途問題必定受到聚焦,就算媒體不關注,張家自己也必須尋找出路。
早在2年前,高盛就得到了張家的授權,聯絡潛在的求購者。張家一度和個別求購者走得很近,但是中間發生了波折,有收購條件方面的因素,也有歐超“成立”的干擾,于是通過抵押借貸續命。張家想要在距今不到2年內(1年零8個月)歸還橡樹資本2.75億歐元,否則國際米蘭將落入橡樹資本手中。
現在國際米蘭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句兩句話的問題:1.轉會市場銷售沒有期待的收獲。2.月虧千萬讓赤字進一步擴大。3.主贊助商DigitalBits不付款,雪上加霜。4.進入續約談判期的合作伙伴并不愿意支付國際米蘭期待的數字,例如NIKE。
面對這樣的情況,誰會急著重金求購國際米蘭?這樣的收購真的不是潛在投資人的必須項目,也不是緊急項目。意媒屬于神經瘋一樣的炸鍋狀態,這個問題早就應該被關注,而且是持續關注,但是總是會被階段性遺忘,然后又因為一兩個小道消息被階段性引爆一下。各種版本同時涌現,很溫和的是說張家還會把國際米蘭經營下去,現在只是找高盛幫忙尋找送錢小股東(從莫拉蒂到托希爾到張家延續多少年的傳統美夢),實在不行再考慮出售俱樂部,也有說法是張康陽已經飛去美國和潛在的求購者面談。
實際上,如果張康陽對自己國家是負責任的態度,最應該做的是飛回南京,和當初借款給蘇寧收購國際米蘭的建設銀行談一談,從中國帶走的錢,接下來應該怎么辦。此前香港追債官司里著名的“簽名風波”,已經揭示了張康陽目前長期滯留國外的潛在原因:需要維護張家在“蘇寧海外拓展”期間布置的資產版圖。對于中國國內的追債者,難度也已經可見一斑:蘇寧在國內的部分可以被接管,但是要追回已經轉移海外的資產,難度相當大。
意大利媒體的真正問題是意識不到張家和蘇寧以及債主之間的關系。于是一個流傳較多的版本是:蘇寧為國際米蘭先后投入了6億歐元,目前俱樂部負債約為4億,如果出售價格不理想,蘇寧面臨資產流失。但是這個算法完全忽略了一些基本的常識:1.蘇寧收購國際米蘭的錢,一大部分是從建設銀行等國內機構融資獲得的。2.張家通過在英國、盧森堡等地注冊的企業一層一層的股權關系,國內債主沒有辦法拿國際米蘭來抵押債務。3.國際米蘭完成出售以后,資金可能會流入盧森堡、英國等地的賬戶,甚至更遠,但是很難回到國內蘇寧的賬戶,償還欠款。
也就是說,國際米蘭當初的收購和未來即將發生的出售,只是資產外流的一個途徑。對于中國來說,最關鍵的是出售俱樂部的錢能否全額用于償還蘇寧集團的債務。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令人樂觀的跡象,如果張家是愿意對國內債主還錢的態度,就不可能發生著名的“簽名風波“。
有一部分中國的國際米蘭球迷認為,張家怎么說比托希爾好,畢竟為國際米蘭帶來了一個聯賽冠軍。但這樣完全是站在球迷的自私立場去考慮的,如果中國的企業家都這樣對待自己國家的銀行,錢跑出去就回不來,這是危及本國國民經濟的問題,絕非一個國外俱樂部是否贏得一次該國聯賽榮譽的重要性可比。